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慧眼识真: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新老鉴定秘籍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24-12-23 07:45:38
标题:
慧眼识真: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新老鉴定秘籍
慧眼识真: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新老鉴定秘籍
2024-12-20 13:33
发布于:江西省
慧眼识真: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新老鉴定秘籍
一、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与发展
珐琅彩瓷器起始于康熙后期,当时康熙皇帝对画珐琅颇为喜爱,朝廷先是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主要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后来,随着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被带入中国,并进贡内廷,康熙皇帝力图让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经过不断尝试,成功烧制出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此后,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将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也就是今人所称的 “珐琅彩”。
不过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多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这得益于雍正帝对珐琅彩瓷的高度重视,他不仅亲自过问珐琅彩瓷的烧造情况,还会派专人负责督办。在雍正元年,宫廷造办处窑口就进行了扩建,并由怡亲王允祥主持珐琅彩瓷烧制工作。
虽然起初因西洋彩料供应不足,影响了烧制数量和规模,但后来内务府造办处在雍正六年成功研制出了国产珐琅料,使得珐琅彩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摆脱了进口彩料的限制,也让瓷器上多姿多彩的纹饰有了更丰富的色彩展现。并且,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元素,绘画技艺越发精湛,题材也更加多样化,包括山水、花鸟、人物、龙凤、寿桃等,整体工艺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了清代宫廷御用的重要瓷器之一,也代表着当时瓷器制作的巅峰水平,对后世瓷器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宫廷御用特性
珐琅彩瓷器作为宫廷御用瓷,有着极为特殊且严格的制作流程,这也彰显了它名贵、稀少且造价昂贵的特点。
首先,其制作需要众多专业力量参与。先是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这些宫廷画师都是当时技艺精湛、颇受皇室认可之人,例如贺金昆等,他们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类绘画题材,作品细腻精致,其绘画风格符合皇室审美。样稿经皇帝本人批准后,制作流程才会继续往下进行。
接着,由景德镇御窑瓷厂选用最好的原料来烧制上好的素胎,然后将这些素胎送往紫禁城内的 “造办处” 进行选胎。之后,再由 “如意馆” 的宫廷画师在素胎上进行绘画、填彩等操作,最后送入宫内彩炉以低温烘烧。有时烧好后,还会送到京师再次由宫廷画师绘画,然后在宫中二次入窑烧成。
由于整个制作过程都围绕宫廷展开,且每一步都有着高标准、严要求,只为满足宫廷使用和皇室审美,所以珐琅彩瓷器的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并且造价昂贵,是名副其实的 “官窑中的官窑”,在历代瓷器中艺术水平极高,原属清宫秘藏,世间难得一见,也正因如此,它显得格外名贵,深受藏家珍视,如今在拍卖市场上也常常拍出高价,成为众多古董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却又很难得手的珍品。
二、从外观特征鉴定新老
(一)纹饰特点
雍正帝喜好水墨画以及山水,所以在烧制珐琅彩瓷时,要求把 “院画” 复制到珐琅瓷器上,运用 “勾、画、皴、染” 等国画作画技法,这也成为了珐琅彩瓷纹饰方面的一大特点。并且,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除沿袭康熙时绘画花卉的做法外,还新增了山、鸟、花、石等不同题材,盛行单色作画,像用胭脂红、深兰、墨彩等任选一色作画,颇具中国画风格。同时,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还增加了诗、书、画、印的融合,画面上会配有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以及与图案和题诗内容相配合的印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整体显得儒雅随和、高雅别致。
而新仿的瓷器,往往很难将这些特点模仿到位,比如作画技法运用生硬,纹饰布局不够自然,诗书画印的融合缺乏韵味等。例如,真品的绘画笔触细腻流畅,线条灵动自然,仿品可能就会显得笔触粗糙、线条呆板;真品上题诗的书法精妙,印章与画面及题诗配合相得益彰,仿品的题诗书法可能功力不足,印章也会有乱用、错用的情况。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纹饰细节,便能分辨出新老瓷器的差异。
(二)款识特征
雍正珐琅彩一般采用珐琅料书写 “雍正年制” 四字仿宋体图章式,四字外框有边框,在鉴定时用手触摸会感觉有凸起感。
真品的款识字体通常饱满,笔画流畅,力度均匀,每一笔都有一定的厚度,且款识位置稳定,多位于器物的底部中央,不会出现偏斜或高低不平的情况,款识内容准确无误,颜色鲜艳且色泽稳定,质感平滑,与器物的表面融为一体。比如,在一些馆藏的雍正年制珐琅彩瓷器上,其款识看上去规整大气,字体的形态和色泽都与瓷器整体相得益彰。
而假冒的款识字体可能偏瘦,笔画不够流畅,力度不均,有的甚至有明显的涂抹痕迹,位置可能会有偏差,内容可能出现错误,比如将 “雍正” 写成其他字样,颜色可能偏淡或色泽不稳定、有褪色现象,质感也可能凹凸不平,与器物表面有明显界限。有的仿品款识,用手触摸时凸起感不自然,字体看上去软弱无力,仔细查看还会发现颜色有斑驳、掉色的情况,与真品的款识特征相差甚远。所以,通过对款识这些方面的仔细甄别,有助于判断瓷器的真伪新旧。
(三)造型特点
雍正年制珐琅彩的造型一般多为日用小件瓷,常见的有碗、盘、杯、瓶、盒、壶之类,其中以碗、盘的数量居多。其整体造型风格秀巧隽永,有着独特的韵味,比例协调,线条优美,给人高雅之感,大器不显厚重,小器玲珑精致,充分展现出当时的高超工艺水平。例如一些碗类瓷器,器型优美端庄,无论是敞口、收腹还是圈足等部位的设计都恰到好处,碗壁的弧度自然流畅,线条的转折处过渡平滑,从各个角度看都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视觉感受。
反观新仿的瓷器,在造型上可能会出现比例不协调的情况,线条不够流畅自然,模仿痕迹较重,缺乏那种古朴秀美的韵味。比如仿品的碗可能会出现口沿宽窄比例不当,或者圈足过高、过矮等问题,整体造型看上去生硬、别扭,没有真品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感。通过对比观察造型上的这些特点,能够辅助我们鉴定瓷器的新老。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景德镇徐先生。
三、从胎质与底轴鉴定新老
(一)胎质鉴别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极为讲究的。其胎壁极薄,拿在手中能感受到那种轻巧之感,并且胎壁均匀规整,各个部位的厚度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一边厚一边薄的情况,同时胎体结合紧密,浑然一体。
在鉴别珐琅彩瓷器新老的时候,观察胎质是重要的一环。可以先从胎质的颜色入手,真品的胎色白度和透光度相对较高,迎着光透视,有的会略显鸭蛋壳状的淡青色;再看质地,真品胎体坚白细腻如脂,触摸起来手感温润顺滑,没有粗糙、颗粒感等瑕疵;厚度方面,符合薄、轻的特点,大件器物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件则更加轻巧玲珑;规整程度上,整体形状规则,不会有变形等情况。
而且,将其与其他时期的瓷器胎体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出雍正珐琅彩瓷器胎质的独特之处,比如康熙时期的部分瓷器胎体可能相对更显古拙,而乾隆时期的又会有别样的风格特点,通过这些对比参考,有助于准确判断瓷器的新老情况。
(二)底轴特征
雍正珐琅彩瓷器的底轴为纯白轴,这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轴面光滑洁净,犹如经过精心打磨一般,没有任何瑕疵,无论是斑点、坑洼还是纹路等都不存在,并且不会出现偏黄或者偏青的色泽情况,整体呈现出一种纯净、素雅的白色质感。
在鉴定瓷器真伪时,底轴情况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如果是老的雍正珐琅彩瓷器,底轴的白色会显得自然、柔和,与整个瓷器的搭配相得益彰;而新仿的瓷器,往往很难将底轴的这些特点模仿到位,可能会出现轴面不够光滑,有细小的瑕疵或者颜色不正,稍微偏色等问题,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与真品之间的差异,从而辅助我们辨别瓷器到底是新仿还是真正的雍正年制珐琅彩瓷器。
四、从彩料运用鉴定新老
雍正珐琅彩在彩料运用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这也是鉴定其新老的关键要素之一。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色彩极为丰富,同一瓷器上能够呈现出多达十多种的颜色,并且有着类似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色彩的层次感清晰,相互搭配起来绚丽而和谐。它很少使用纯色或者粉彩色,往往是通过多种彩料精心调配,让每一个图案都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其纹饰着彩有着晶莹透彻的玻璃质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比如在一些花鸟题材的珐琅彩瓷器上,鸟儿的羽毛、花朵的色泽等,都是用多种彩料巧妙融合而成,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而新仿的瓷器在彩料运用上很难达到真品这般效果。仿品的颜色种类可能相对较少,难以营造出那种丰富且协调的色彩氛围,即便想要模仿真品调出多种色彩,也常常会出现色彩过渡不自然、搭配生硬的情况。再者,仿品的彩料质感往往也与真品存在差异,真品的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且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还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但新仿的瓷器要么立体感不足,要么凸出过于刻意,与真品对比很容易分辨出来。
所以,在鉴定雍正年制款珐琅彩瓷器新老时,仔细观察彩料的运用情况,包括颜色种类、色彩搭配、质感以及立体感等方面的表现,便能为判断其真伪提供有力的依据。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