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一师校志如何记载毛泽东,为何说那时的毛泽东已是经天纬地之材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4-12-27 17:09:48     标题: 一师校志如何记载毛泽东,为何说那时的毛泽东已是经天纬地之材

一师校志如何记载毛泽东,为何说那时的毛泽东已是经天纬地之材                                                                      2024-12-27 11:48                                        

发布于:天津市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了五年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措施,对毛泽东的为人处事、品行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

湖南第一师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南妙高峰,前身是南宋创办的城南书院,与岳麓山隔江相望,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布过一些具有革新意义的教育规程。借助当时教育界出现的这样一丝朝气,在“五四”运动前后,湖南第一师范成为一个办学认真的学校。这个学校有丰富的图书,宽大的校舍,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有思想开明的校长和好教师。
1913年春至1918年夏,青年毛泽东在此求学长达五年半时间,学校当时实行的民本主义教育理念和育人措施,对毛泽东的为人处事、品行习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引导。正是由于这样的影响,使毛泽东由玉石变成大器。

一、做追求远大理想抱负之人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这五年半,中国社会处于清王朝刚刚覆灭、军阀混战日益严重的动荡时期,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湖南第一师范以“
知耻
”为校训,所谓“知耻”,就是要使人人知“国家之耻”,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树立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唤起广大学子奋发图强。
毛泽东入学的同一年,学校聘用了一位新教员——杨昌济。这位教师对于中国的旧文化尤其对宋明理学有深刻的研究,又留学过日本和德国。回国以后,他谢绝了出任政府官员的邀请,选择做一个师范教师,想从教育着手,为国家培植人才。
在治学方面,杨昌济“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一些进步思想对青年毛泽东曾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
杨昌济最反对碌碌无为的混世生活,经常劝告学生要有远大理想,他常说:“人患不肯立志耳,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要求学生彻底研究学问,树立大志,在“积诚立行”的基础上,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毛泽东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求学湖南一师,作为学生,他对老师的教导心领神会,决心“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吾人必须“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人属于一社会,则当为其社会谋利益。著己身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有冲突之时,则当以己身之利益为社会之牺牲。”
毛泽东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应定位在满足自我利益的狭小范围和求取金钱财物的物质层面,而应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大众利益范围去寻求。
人之所谓立志,就是追求真理,为实现真理而奋斗。
“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谓也”
。他主张青年人要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远大的目标,多关心国家及天下大事,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
毛泽东和朋友们的交往谈心、切磋学问,从不涉及生活小事,总是同朋友们“谈论大事”,讨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等,认为这些才是应当和值得关心的问题。

毛泽东十分欣赏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5月7日提出最后通牒,袁世凯政府竟然承认了大部分条款。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消息传到一师,毛泽东和师生们极为愤怒。
一师教师编纂并集资刊印《明耻篇》,回顾数十年来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用以警醒国人。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写下了四言诗一首: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关注和自觉担负起报仇雪耻的强烈爱国责任感。
毛泽东的诤友易咏畦去世,他悲愤交加,写悼诗一首,表达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
“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意思是说祖国已处在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国难当头,决不能因自己身世低下就不去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毛泽东被同学们赞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针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和军阀专制,毛泽东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现状,要使衰弱的祖国自立图存,非奋斗不可,应“以天下为己任”把“反军阀反帝国主义”、改造社会,作为人生的崇高理想。
正是这种宏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激励着毛泽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二、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之人
湖南第一师范是一所免费的公立学校,其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为人师者当行为世范”的影响,注重高尚道德情操品格的培养,是第一师范的一贯追求。
湖南第一师范采用的新民本主义教育方针,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倡道德实践,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细分为敦品(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等)、自治(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等)、好学(不缺课,勤温习,好参考等)、克己(绝嗜欲,耐劳苦等)、俭朴(菲衣食,尚俭约等)、服务(重公益,勤服务等)诸方面。
在诱导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品格的过程中,教师“身教”的作用是巨大的,毛泽东后来特别提到杨昌济老师:
“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很坚强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教导他的学生们立志做一个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我的青年时代,杨先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杨昌济老师以坚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以身作则,在言行方面,他静坐,默思,不说谎话,不涉狎邪;生活锻炼方面,做事勤恳,崇尚劳动,衣食菲薄,爱惜时间,反对无谓应酬。这一切,引来学生们竞相效法。
另一位对毛泽东道德养成给予良好影响的是徐特立老师。他出身贫农,只读过六年私塾,后来完全靠刻苦自学而成为当时有名的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长沙王”。
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毛泽东印象最深。

正是在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影响下,毛泽东生活作风俭朴,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作风谦逊,在学校是出了名的。
据当年一师校友的回忆:
他在长沙读书时期,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其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考入师范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这套衣服他穿了好几年,到褪了色,穿了孔,还没有换掉。除制服外,他还经常穿一件灰色布长袍,冬天在里面加上一件旧夹袄,一条白大布裤几乎四季不变。夏天常常没有袜子穿,布鞋也是破的。他的被褥是湖南一般农家用的蓝大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
毛泽东的言语和行为,十分质朴自然,他
“在班上是一个很规矩、很正派、很温雅的人。他走路不蹦跳,说话不粗鲁,时常正襟危坐、沉默寡言。”
他坚持绝不谈身边的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并以此影响朋友和同学。
他在一师读书五年半,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口角之类的冲突。他平易近人,在当时就是一个以谦和出名的人。但是遇到无理的事情,不可忍耐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封建专制的作风,他是决不迁就而勇于反抗的。
毛泽东学生时期养成的艰苦奋斗、豪迈无私的个人品德伴随其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以后,时常以此要求他的战友们。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创建红军时,尤其重视工农武装与旧军队在道德情操方面的区别,从而使红军成为工农劳苦群众喜爱的队伍。

三、做事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第一师范校训要求学生“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力倡道德实践、社会生活(社会实践)。
学校推行巡回讲演制度,注重社会调查,即学校派专人(教师和学生)到招生辖区范围的小学进行教育调研、社会调查,把社会调查结果作为完善、改良学校教育教学的依据。
学校还有假期修学和学期中修学旅行等制度,规定每学期学生要修学旅行一次,鼓励学生作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百态。察民德、民智、民力,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校的修学旅行、巡回讲演等重视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的制度,引导和培养毛泽东注重社会实践和调查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时代,勤奋读书,这是很多人都能办到的事。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讲究实践,他注重“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他潜心研究学问,不离中国社会这本“活书”、“无字书”。
征友后,他和罗章龙等寻访游览过长沙的禹王碑、贾谊祠、飞虎营、岳麓山等古迹,以及屈原、王夫之的故居等。
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萧子升进行修学旅行,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的城镇、农村,步行900余里。
1917年寒假,毛泽东又与陈绍休走访了浏阳市铁炉冲一带。
1918年夏初,还同蔡和森游历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湘阴、沅江等地。这些都是毛泽东主张读无字之书的具体实践。
同学们看了他的游学笔记,称赞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他在游学中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进行各地历史、地理、物产、公共事业、教育状况及社会世态、风土民情等调查,深深感到农民的吃饭问题、土地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了解到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变革社会的愿望和要求。

湖南第一师范附近有造币厂、黑铅冶炼厂和电灯公司,聚居着许多工人、人力车夫、菜贩和其他劳动者。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接触工人,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
游学、社会调查既锻炼了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能力,更增加了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后来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的完成,以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的重要观点和方法论的提出,特别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问题——土地革命和农民问题的准确判断,都离不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锻炼和养成的社会调查能力和习惯。

四、做事重持之以恒
杨昌济老师在如何办事方面。给毛泽东的影响极深。他主张:
“凡办一事,须以全副精神注之,始能有成功而不至失败。”
他常说:
“吾无过入者,唯于坚忍二字颇为著力,常以久制胜;他人以数年为之者,吾以数十年为之,不患其不有成就也。”
强调做事持之以恒、毅力专注的重要性。
毛泽东从树立远大理想开始,就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他喜欢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自己成功做事的能力。
他在求学期间选定以“冷水浴”作为锻炼体格的方法,认为冷水浴除了可以锻炼体魄外,还可以磨砺意志。从实行之日起,一直到毕业,他每天天亮前就来到井边,脱去衣服,用吊桶打上水来,通身淋下,淋一阵,擦一阵,直到全身擦红发热为止。穿好衣服后,还要做一下运动。历时四年,坚持下来,毛泽东以此磨练自己的毅力。
据1918年一师校志记载:
1917年上学期,第一师范和附小两部的教职员提倡普及平民教育,并为给师范三四年级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曾经举办过一期工人夜学,但由于有些教职员没能坚持下去,夜学散掉了。
尔后,负责学友会工作的毛泽东接手主办一九一七年下期工人夜学,他以满腔热忱投入这一工作。办学期间虽然经历了“招生报名人数稀少。原有课程设置与学员日常生活关系疏远,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局不稳,街面戒严,影响学员到课”等困难情形,然而毛泽东以自己的积极行动推动大家工作,动员大伙想出种种办法克服困难。
“在他的领导下,夜学的大小事情都照料得非常细致而妥帖。”这期夜学终于坚持办了下来。结束时,学生分三等发了奖品。
此后,学校附近工厂的许多工人都认识夜学的“毛先生”,认为“毛先生”是他们的好老师,好朋友。
成功办工人夜学的经验,使毛泽东更深刻地体会到专注做事、持之以恒对事业成功的重要。

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革命队伍内部有人对革命前途缺乏信心,公开散布消极悲观情绪。毛泽东抓住事物的本质,明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激励战友坚持斗争,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使不少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人重新鼓起了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他于1938年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人民对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以至最终取得成功的历程,不难看出毛泽东“坚忍,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烙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