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他曾两次取代了毛主席的职务,毛主席却救了他一命,此人后成元帅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1-17 05:53:41
标题:
他曾两次取代了毛主席的职务,毛主席却救了他一命,此人后成元帅
他曾两次取代了毛主席的职务,毛主席却救了他一命,此人后成元帅
2024-12-16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引言:
1928年的井冈山,一场不期而遇的会师,让毛泽东与陈毅结下了终身难解的情缘。从诗友到对手,从批评者到追随者,陈毅与毛泽东的关系跌宕起伏。在1928年和1929年的两次重大会议上,陈毅先后取代了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一职。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31年的一座小庙里,当时被误认为是AB团分子的陈毅几乎丧命,却被路过的毛泽东及时发现并救下。这一次生死攸关的遭遇,让陈毅对毛泽东彻底心服,此后坚定不移地追随与支持。最终,这位曾两度取代毛泽东职务的将领,不仅成为了开国元帅,更是在毛泽东著作中被提及最多的中国共产党人。
井冈山上会名将革命历程启新篇
1928年春天,中国革命正处在低潮时期。那一年的4月28日,农历三月初九,在江西省井冈山的群山之中,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师正在进行。
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暴动的队伍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这是一次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时刻,也是陈毅与毛泽东命运交汇的起点。
两位革命家初次相见,便惺惺相惜。毛泽东对比自己年轻八岁的陈毅说了八个字:"相见恨晚,相慰平生"。这句话不仅是对彼此革命理想的认同,更是对未来共同奋斗的期许。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两人不仅是革命同志,更成为了忘年交的诗友。陈毅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诗论文,这段时光让人回味无穷。
井冈山的斗争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队伍却在这里逐渐壮大。陈毅和毛泽东带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的围剿,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陈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作战,训练部队,发动群众,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井冈山时期的红军面临着重重困难。敌人的包围、物资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恶劣,都给革命队伍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毅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艰难困苦中坚持革命理想,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这段时期,陈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更在实践中增长了政治才干。他善于发动群众,了解基层,这些特质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井冈山的斗争经历,见证了陈毅从一个革命队伍的指挥员,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革命家的过程。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在中国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好了准备。
湘南军事决策变权位更迭见分明
1928年7月,一场重要的会议在沔渡召开。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焦点是红四军主力部队的军事行动方向问题。
毛泽东坚持反对按照湖南省委的部署进军湘南,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在会议的表决中,陈毅被推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而毛泽东只能以红四军党代表的名义指挥余下的部队。
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决策转折。陈毅和朱德率领红四军的28团与29团向湘南挺进,而毛泽东则带领其余部队继续坚守。
湘南之行的战事一开始颇为顺利,红军一举拿下了郴州。但这个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敌人很快发起了猛烈的反扑。
29团的士兵大多来自湘南宜章县,在打下郴州后,思乡情绪迅速蔓延。战士们携带着在郴州获得的"洋财",纷纷朝着自己的家乡方向散去。
部队的溃散来得如此突然,最后整个团只剩下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团部零星人员和萧克的一个连。多亏副营长萧克在混乱中以军令稳住了自己带领的连队,否则连这支力量也将不复存在。
形势进一步恶化。28团2营和团直机炮连被派出探路,却遭遇了更大的打击。2营营长袁崇全率队叛变,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为了追回这支队伍,不幸被袁崇全杀害。
战况的恶化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损失,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后来调查发现,29团回乡的官兵大部分在半路上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截杀。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获知陈毅和朱德部队失利的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他率领部队下山接应,将残存的队伍带回井冈山。
这次失败的湘南之行,最终导致红四军的军权重新回到毛泽东手中。这次军事行动的失利,不仅暴露出了决策上的失误,也证明了毛泽东当初坚持的军事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这场战役成为了红军早期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教训。它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指挥体制,也对后来红军的作战方针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这次事件,红军领导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游击战争的特点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这次失败的经历,为后来红军的军事战略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龙岩会议惊波澜选举改变军中权
1929年的上半年,红四军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从1月开始,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在瑞金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赣南革命根据地。
到了5月中旬,红四军又从瑞金出发,挺进闽西地区。部队在上杭、永定、龙岩等县活动,为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6月22日,红四军在闽西龙岩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源于红四军内部存在的诸多分歧需要统一思想。
会议进行到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作报告时,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陈毅在讲完革命形势后,公开对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和军长朱德展开了尖锐的批评。
陈毅指出毛泽东的领导方式是家长式管理,说他搞一言堂。更为严厉的是,陈毅认为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低估和信任不够。
不仅如此,陈毅还批评朱德沿袭旧军队作风,认为他江湖义气过重,搞"家天下"。陈毅指出朱德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过分依赖个人能力。
出人意料的是,陈毅的这番言论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发言得到了红四军多数官兵的赞同和支持。
在随后的选举中,结果令人震惊。陈毅被选为红四军的前委书记,而原任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这在红四军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会议的结果让毛泽东深受打击。会后,他离开了四军,前往上杭县的蛟洋乡养病。他的秘书江华回忆说,当时一行人离去时显得十分落寞。
这次龙岩会议对毛泽东的打击之深,从他后来的回忆中可见一斑。1956年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谈到自己一生中受到过二十次党内错误的打击,包括这次被"赶出红军"的经历。
红四军七大的结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部队内部的矛盾。朱德曾写信邀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参加工作,但遭到了拒绝。毛泽东在回信中表达了他的不满,还特意提出了"陈毅主义"这个说法。
事态的转机出现在陈毅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期间。时任中央领导的周恩来对陈毅提出批评,认为由毛泽东主军更为合适。最终在这同年的11月26日,毛泽东重新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一职。
劫后重生展宏图建国功勋誉满门
1931年初,中央苏区的一场肃反运动波及了众多革命同志。时任赣西南特委书记、南路工委书记的陈毅也未能幸免,被当作AB团分子关押。
命运之神在这时眷顾了陈毅。一天,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散步途中,路过一座小庙,听到熟悉的呼喊声。进入小庙一看,竟是被囚禁的陈毅。毛泽东立即下令释放陈毅,并让他跟随自己,以免再遭不测。
这次生死攸关的经历成为陈毅革命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支持变得更加坚定。面对临时中央的游说和诱惑,陈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立场。
1932年,在宁都会议上,当毛泽东再次遭到不公正对待时,陈毅挺身而出。面对项英的不满和指责,陈毅坚定地维护毛泽东,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忠诚和勇气。
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同时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淮海战役中,他出色地协调了华野与中野的联合作战,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际,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兼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他用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军政大学学员剃光头的问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艺术和个人魅力。
1954年,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次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位列第六。1958年,他又担任了外交部部长,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革命家,陈毅对革命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把人生比作三个会议:庆功会要适度,支部会要经常开,追悼会则无法参加。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去世。年逾古稀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追悼会,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对陈毅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的著作中提到陈毅的次数达到188次,超过了其他许多重要的中共领导人。这一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陈毅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毅的一生经历了从对立到信任,从质疑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他的革命生涯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更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
这位曾两次取代毛泽东职务的将领,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独特而精彩的篇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