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被14万敌军追击,行军途中作一首五律,为何被认为非他所写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1-17 05:58:56     标题: 毛主席被14万敌军追击,行军途中作一首五律,为何被认为非他所写

毛主席被14万敌军追击,行军途中作一首五律,为何被认为非他所写                                                                     2025-01-14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1947年清明节前夕,中央撤出了延安。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途中,写下了一首《五律·张冠道中》。这首律诗风格凝重、深邃,显示出了毛主席在恶劣行军条件下的从容与镇定。

不过有一些人认为,这首诗不是毛主席的作品。
但是国内目前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都收录了这首诗。
如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徐四海教授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以及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由田秉锷教授编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看看这首诗到底讲了些什么,在风格上与毛主席别的军旅诗词又有何不同?最后的时间,我们再聊一聊,它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一、《五律·张冠道中》赏析
《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白话翻译:
清朝的寒雾,弥漫在洁白如玉石的天空中,征途中的战马,迎着北风发出阵阵嘶鸣。露水打湿了地表,行军时灰尘沾不到衣物上。严霜笼罩着四野,寒鸦也寂然无声。

军装被冻得像冷硬的铁甲,眉毛、胡须都挂满了银色的冰晶。部队迂回在张冠道上,恍惚中好像是在边塞行军。
毛主席的诗词一贯想象力丰富,以豪迈、抒情见长,叙事中明显带着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这首五律却写得十分凝重,情感表达也非常内敛。
诗的第一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霜寒露重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白色的雾气,让整个天空都洁白如玉。
毛主席没有直接写行军途中的战士,而是去写迎着北风嘶鸣的马,然后又是写被露水打湿的地面。因为地表潮湿,所以行军的时候,脚底都带不起灰尘。
接下来,又是远景的描写,
整个山川都被寒霜笼罩起来了。这是暗示撤退途中,紧张、压抑的气氛。

1947年3月下旬,蒋介石派胡南宗率十四万大军围攻延安。毛主席率中央撤离驻地后,并未离开陕西,而是转战到陕北一带,通过电台继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当时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团成员,加起来大约只有2000人。
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了避开敌人的追踪,部队经常需要在夜里行军

最初撤退的时候,毛主席乘坐的是一辆老式吉普车。后来
到了1947年4月份,就换成了“骑马夜行”,所以诗歌前面有提到马嘶声。
因为天气太过寒冷了,所以战士身上的军装,都冻成了铁甲。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北部边疆冬季下大雪的情况,其中有一句“将军铁衣冷难着”。
而在《五律·张冠道中》,毛主席和战士们穿的衣服,则是被寒气冻成了“铁衣”。
不光衣服被冻得硬邦邦,口中呼出的气体吹到胡子、眉毛上,都马上被冻成了冰碴子。

整首诗除了最后一句是联想,其余七句都是在客观陈述诗人眼中见到的场景。最后联想到的画面,也只是古代塞上行军的场景,不存在夸张、浪漫的手法。
整首诗在情绪的处理上非常收敛,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好像作者是一名画手。中间两联的风格,有一点类似杜牧的《商山早行》。
由于全诗不用任何煽情词语,在字面上也看不出有多少“江山英雄”的壮志豪情,仅仅是通过对眼中画面的展示来激发读者,感染读者,像这样的叙事风格,在毛主席诗词中非常罕见。
所以这首诗自九十年代发表以后,就有很多学者提出疑问,甚至怀疑这首诗可能不是毛主席的作品,而是陈毅元帅的作品。
二、这首诗为何会引发争议?
学者们的疑问,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主席在1947年撤退时,行军的路线上从来没有一个叫“张冠道”的地方。真正的“张冠道”在山东寿张与冠县之间,而毛主席当时人在陕北。

第二,毛主席写诗的时间是在1947年清明节前二十天。当时陕北地区天气已经转暖,而诗中杀气严霜的场景,更像是深秋或者初冬时节。
第三,毛主席在陕西一带率军转战行进的路线,自古以来就是“塞上”。但是诗的最后却说“恍若塞上行”,有些说不通。
第四,诗歌缺乏毛主席诗词中一贯的“江山英雄”叙事风格,诗的情绪基调太平稳。最后联想到古代塞上行军的部队,也显得不那么激昂,完全不像是毛主席的风格。
第五,毛主席在率军转战陕北,在急行军中写诗,本来时间就很紧迫,为什么还要选择自己并不擅长的五律呢?
不过判断这首诗是毛主席作品的人认为:毛主席写诗的时候,经过了当地一个叫庄果坪的地方,因为他是南方人,所以误把“庄果”听成了“张冠”。

并且1947年的4月,陕北的天气还是非常寒冷的。他们还拿出了《子洲县志》上的新闻,证明当年的晚霜到1947年5月28号才结束,春季的气温非常不稳定。
不过写诗未必一定要写实,古往今来的诗词名篇,多少都带有一些作者的想象。所以即便当时的温度没那么低,作者还是可以凭想象创作的。
同时,五律虽然不是毛主席最拿手的,但是他很可能是在行军途中,凭着对《商山早记》等前人作品的回忆,进行了一番练笔创作。
至于在“塞上”写诗说“恍若塞上行”,其实不过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联想到了古代边塞行军的场景罢了。
最后,有人认为这首诗是陈毅元帅的作品,更纯属是凭空猜测,没有任何证据了。因为陈毅元帅自己的诗集,根本就没有收录这首诗。
结语
有人怀疑《五律·张冠道中》不是毛主席的作品,是毛主席手抄的亲朋好友的旧体诗,然后被人认为是毛主席的作品了。恰好毛主席在延安用的是化名“李德胜”,而不是真名。

虽然毛主席的确有手抄别人诗歌的习惯,但是在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中,没有会写这样的旧体诗的人,所以他也就没有抄诗的对象。
《五律·张冠道中》这首诗,虽然不像毛主席别的军旅诗那么豪放大气,但是这首诗的情绪内敛,内容沉凝,描绘场景生动传神,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毛主席在生前并没有将这首诗发表,这首诗和主席的另一首《五律·喜闻捷报》,都是在六十年代末被人从手稿里面抢救出来的珍品。
参考资料:
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
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