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李白自创一个词牌,千年以来罕有佳作,毛主席用它写出了千古名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1-17 16:42:32
标题:
李白自创一个词牌,千年以来罕有佳作,毛主席用它写出了千古名篇
李白自创一个词牌,千年以来罕有佳作,毛主席用它写出了千古名篇
2024-12-15 11:15
发布于:天津市
李白自创一个词牌,千年以来罕有佳作,毛主席用它写出了千古名篇
忆秦娥,是李白自创的一个词牌,最早出现于《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以汉喻唐,气象雄浑,感慨苍凉,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自李白之后,不少人都写过这个词牌,但少有佳作。
直到1935年在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以这个词牌为名,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堪称一首绝唱!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在遵义的北面,在一条很狭隘的山道上,是由贵州通四川的咽喉,地势非常险要,国民党派有重兵扼守。
一九三五年一月,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正确领导,红军挥师北进,突过娄山关。
由于正面遇到国民党大军的堵截,毛主席天才地决策,先向西南迂回,然后突然回过头来袭取娄山关,打垮了许多国民党追剿的部队,再夺遵义。
这次行动是长征中红军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这首词的前一段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后一段是讲过关任务的完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写红军开始行动时的景色。
西风在猛烈地吹着,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还没有消失的拂晓之前,天空中传来一群雁叫的声音。
这一句写得非常精练,寥寥七个字就构成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
第三句是叠句,《忆秦娥》这个词牌要求前后两段的第三句必须是第二句后三个字的叠句。
毛主席词中这个叠句,不仅仅是为了格调音律的关系,而且在意义上承上启下,有着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果说上一句的“霜晨月”是写景色,下句的“霜晨月”就不光是写景色,而是着重写红军的行动。
红军是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情景之下,就是说,在霜天的早晨,在月光之下开始行动的。
词里没有直接描写红军的行动的字样,而是用马蹄声和喇叭声把红军的行动衬托出来。
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时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席的艺术手法是非常之高的。
第二段头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两句写得非常雄壮,非常豪迈,不是毛主席是写不出来的。
“雄关”是说牢不可破的关口。李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娄山关的险要差不多就是这样。
别说雄关真像铁那样牢不可破,看我们红军就这样从容迈步,从山头上越过去了。
第三句的“从头越”,比第二句的“从头越”也多了一层意思。
第二句是说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一句也是承上启下,写出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心情。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的心情,而是通过写自然景色来反映当时人的心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看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腾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秾丽,气象非常壮阔。
我不主张将“血”坐实为流血牺牲,那不是解诗,但用“血”形容残阳,总有几分豪情与悲壮。
诗人在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沉郁顿挫而归于不断前进,于是有胜利,以及记载胜利的诗歌。
写于遵义会议之后的《娄山关》一词,蕴含着更为雄浑的忧患精神:
一支军队,一份抗日卫国的使命,皆系于一个人的决策,这个人的精神世界自应有大海般恢宏深广。
资料:《大师教语文》、《毛泽东诗词鉴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