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68年毛主席在武汉,拿曾思玉将军打趣:听说你家中有个“穆桂英”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1-21 18:16:25     标题: 68年毛主席在武汉,拿曾思玉将军打趣:听说你家中有个“穆桂英”

68年毛主席在武汉,拿曾思玉将军打趣:听说你家中有个“穆桂英”                                                                    2025-01-21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1982年8月,曾思玉将军奉命离职休养,读过几年孔孟之书的经历,让退休的曾思玉迷上了写作和绘画。
曾思玉精通书法篆刻,夫人洪林擅长绘画刺绣,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艺术中,两人始终相濡以沫,联合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
在曾家的客厅中,高悬着一幅巨大的木刻字匾,上面刻着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字迹苍劲有力,刻工游刃有余。而这幅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正是曾思玉和夫人洪林晚年的得意之作,这对恩爱60载的夫妇,进入耄耋之年仍相得益彰。
作为毛主席的爱将,曾思玉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其夫人洪林更是被毛主席称为巾帼女杰,夫妻二人的故事传奇又耐人寻味……

一、肖华做媒、喜结良缘
194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政委肖华神秘兮兮地来到鲁西军区政治部,见到主任曾思玉后,肖华一脸坏笑着说:“老曾啊,都30岁了,还没有中意的目标吗?”
曾思玉满脸疑问,肖华随即明确地说道:“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吗?咱们鲁西的‘一枝花’,你看怎么样?”
肖华提到的鲁西一枝花,正是19岁的鲁西军区妇女委员洪林,洪林生得娇俏,而且文化水平较高,是军区许多干部中意的对象。
然而,玫瑰虽然漂亮,却浑身是刺,面对络绎不绝的追求者,洪林公开表示:“本姑娘奉行独身主义,哪个也不要打我的主意!”
听说肖华要撮合自己与洪林的好事,曾思玉十分懊恼,连忙摆手拒绝道:“这是一枝既不好看,又带着刺的玫瑰!”
肖华不依不饶,坚持要为两人做媒,曾思玉惊慌失措地解释说:“不成,绝对不成,弄不好连同志都难做。”
曾思玉紧张的态度,令肖华忍不住发笑,肖华继续打趣道:“老曾,这回你就看我的吧,这桩好事,我保准给你办成……”

同年秋天,肖华奉命前往山东分局汇报工作,与山东省人民代表和近百名鲁西军区干部同行,大家都骑着高头大马。一路上,肖华始终与洪林并肩而行,并多次向洪林提及曾思玉,起初还有所避讳,后来直接询问洪林对曾思玉的印象。
洪林意识到了肖华的动机,对于肖华保媒的行为十分不屑,随即严肃地说道:“肖政委,不要再谈这种事,您知道我不嫁人!”
肖华朗声大笑起来,却没有放弃介绍曾思玉:“老曾这个人,长征时就是干部,既有文化又会搞政治工作,性格也比较憨厚……”
此前,因为工作的原因,洪林曾与曾思玉有过接触,对于曾思玉的印象还停留在口音问题,洪林无奈地说:“他的口音我听不懂。”
洪林反复找理由推脱,洪林却并不领情,反而苦笑道:“我总不能同一个无法沟通的人在一起生活吧?”
肖华一看有戏,连忙回应道:“那是因为沟通的少嘛,山东人也有口音,江西人的口音,听多了也就能习惯了。”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肖华一直在洪林身边软磨硬泡,终于等到了洪林一句:“我考虑一下吧!”
“那我就等着你的消息!”肖华兴奋地说。

话音刚落,肖华就是快马加鞭,赶去向曾思玉“报喜”。
可是,两个月过去,洪林都没有回复,联席会议召开时,肖华特意安排曾思玉同洪林坐在一起,恰逢洪林的红笔出现了没水的情况。
肖华连忙给曾思玉使了个眼色,曾思玉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在战场上缴获的,你拿去用吧!”
为了完成会议记录,洪林只能接下来,却又后悔接下来……
会议结束后,曾思玉心中还暗自窃喜,正想借机与洪林搭几句话,却不料洪林直接将钢笔甩给了曾思玉,还冷冷地说了句“谢谢”。
曾思玉瞬间愣住,肖华鼓励说:“老曾,可不能气馁啊,你不是会刻字吗?刻上字再送给她不就好了嘛。”
曾思玉又看到希望,回去便在钢笔上刻上了“赠洪林同志”五个字,在肖华的建议下,曾思玉委托洪林的领导段毅君转交。
段毅君出面,洪林只能收下钢笔,却仍表示要考虑考虑,两个月后,段毅君督促道:“和曾思玉同志的事,考虑的差不多了吧?”

在此期间,洪林与曾思玉频繁接触,对曾思玉产生了许多好感,便娇羞地回应道:“领导,这一次我听您的!”
1940年12月31日,段毅君出自为两人准备了一桌酒席,曾思玉和洪林举办了一场朴素的婚礼。
遗憾的是,肖华因为南下作战,未能参加婚礼,第二天,曾思玉即将南下,众人为两位新人同饮了喜酒……
二、火线分娩、幽禁政委
曾思玉夫妇共孕育了7位子女,其中有四个孩子出生在火线,大女儿就是在日军“扫荡”期间出生的。
1942年春的一天,日军疯狂“扫荡”鲁西地区,两千名伪军协同一千名日军逼近陈庄,形势万分危急。
敌人来势汹汹,瞬间包围了陈庄,企图一举歼灭343旅主力部队,鲁西军区军委指示343旅全军立即突围。
为了掩护领导机关和后勤人员顺利转移,曾思玉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在村口阻击进犯的日军,妻子洪林却即将临盆。

洪林住进了卫生所,护士急忙找到卫生科长说:“洪林不能跟随部队抓你,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科长怒斥道:“跟着部队转移可能不会死,但是留在这里一定会死,你愿意让她成为俘虏,那就把她留在这里。”
敌人攻势越发猛烈,护士梁九振来不及找担架,只能搀扶洪林转移,待产的洪林一口气走了40多里。
直到天色暗下来时,部队才脱离了危险,洪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昏迷了过去,没一会儿,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诞生了。
1946年11月,傅作义率领国民党军队攻打张家口,洪林跟随家属队撤退期间,再度上演了火线产子的一幕。
洪林跟随部队出发前夕,突然肚痛难忍,生下了三女儿,杨得志和苏振华叫来一辆骡车拉着母女二人,并派警卫护送。
第二天,家属队遇到了一伙土匪,洪林和警卫掉队了,在风雪天中,警卫身患风寒,不幸身故,洪林含泪埋葬了他。
此时的曾思玉正在前往指挥作战,妻女却转移途中下落不明,聂荣臻司令员立即派人搜寻洪林,并在岳阳一带找到了洪林。

多年以后,洪林的三女儿来到北京见到了聂荣臻,聂荣臻打趣道:“丫头,咱们以前早就见过面啊!”
“嗯?我怎么不记得呢?”孩子疑惑地询问道。
聂荣臻微笑着说:“那还是在你没满月的时候。”
洪林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战争年代,洪林又跟随曾思玉南征北战,锤炼出了她刚毅又坚强的性格。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曾思玉意味深长地询问洪林:“上朝鲜跟美国人打一架,你敢不敢?”
“当然敢去,我是军人,如果不去就是怕死鬼!”洪林豪气地说。
结婚多年,曾思玉一直十分欣赏妻子的这种性格,但是,转念一想,还是劝说道:“咱俩有一个去就行,你是孩子们的妈妈,留在家里照顾家吧,而且家属队的工作也需要你。”
洪林不以为然地说:“孩子小的交给他外婆,大的送去学校,家属队的工作婆婆妈妈,我还是愿意领兵打仗!”

第二年初,曾思玉和洪林携手入朝,洪林担任留守处的政委,并组织了担架团跟随部队行军,两个月后,担架团团长和政委率领上千名担架人员出发前往新义州。
担架团进入新义州不久,就遭到敌军上百架飞机的轰炸,担架团队员伤亡惨重,政委却一个人逃了回来。
虽然政委是个“老资历”,然而,洪林还是关了他的禁闭,政委不服气地说道:“老子挨的枪子比你生的孩子都多,你敢关老子?”
洪林厉声斥责道:“别说你是团级干部,就是师级干部也不行!”
政委仍然不服气,还不断炫耀着自己的阅历,洪林拔枪拍在桌子上说:“共产党人是讲法律的,在旧社会,你就要被砍头,我没把你送上军事法庭,已经算是对你客气了!”
政委被洪林气势所折服,连忙写了一份检讨,老老实实走进了禁闭室。
不久后,洪林的事迹在朝鲜战场流传开来,甚至传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耳中,大家都知道了曾军长有一位像穆桂英一样的夫人。

三、主席打趣、模范夫妻
1967年7月30日清晨,身在沈阳军区的曾思玉还未起床,一阵急促的电话声突然响起,曾思玉连忙接起电话。
“请问是曾思玉同志吗?”电话另一头传出了声音。
曾思玉一听,是周总理打来的电话,还没来得及问候,周总理又说道:“接你的飞机已经过去,尽快来北京,准备去武汉执行紧急任务!”
曾思玉来不及吃早饭,急匆匆往外走,洪林询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武汉的形势比较乱,总理让我去北京,估计与此事有关!”曾思玉神情严肃地说道。
几天后,洪林在广播中听到了曾思玉出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通讯……
1968年,洪林带领家人来到武汉与曾思玉会面,一家人从此在武汉定居下来,洪林被安排在组织部担任副部长的职务。
从60年代初开始,毛主席每年都要视察武汉几次,而且总是会住在东湖宾馆,毛主席颇为风趣地说:“东湖要比西湖好,东湖有长江,夏天可以在这里游泳!”

曾思玉家住武汉军区家属院内,每逢毛主席来武汉,曾思玉就会住在招待所和值班室内,方便毛主席随叫随到。
随着毛主席来武汉次数的增多,曾思玉开始与毛主席熟络起来,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笑风生,1968年的一天,毛主席接见曾思玉说:“我来这里就是想休息,不想打扰你们,你晚上回家就可以,不必留在这里陪我,要不他们也会有意见。”
曾思玉默不作声,毛主席话锋一转询问道:“我一早就听说过,你家中有一位‘穆桂英’啊!”
面对主席的询问,曾思玉哭笑不得,没想到妻子洪林的大名已经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曾思玉只能微笑着说:“主席,让您取笑了,我家那位不就是普通的妇女干部嘛。”
毛主席抬起手比划着蓝天,笑容满面地解释道:“妇女可是能顶半边天啊,既然她是穆桂英,那你就是杨宗保,你们夫妻一同上战场,不要忘了,我们是最擅于打人民战争的!”
毛主席表示想要见一见洪林,碍于政务繁忙,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晚年的洪林提及此事,仍感到十分遗憾。
曾思玉和洪林携手度过了60个春秋,两人没有红过脸,也没有吵过架,曾思玉曾幸福地说道:“都是相互理解嘛!”

洪林自幼受到当兵的外祖父影响,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洪林从来不向丈夫哀怨,为的就是不拖丈夫的后腿,曾思玉每次回到家中,深明大义的洪林总是会鼓励丈夫坚持革命。
洪林对于作战也颇有理解,时常为丈夫出谋划策,这令曾思玉钦佩不已,曾思玉始终保持对洪林的敬重。
在对待婆媳关系上,洪林同样处理有道,1949年,曾思玉将母亲接到了家里,不久后,夫妻二人发了7元工资,洪林将2元作为党费上交后,其余全部交给了婆婆。
曾思玉母亲上街买糖,将5元钱一次性花完,商贩们听说老太太是曾思玉的母亲,争相要老太太买自己的东西。可是,老太太手中没有余钱,便认为是媳妇洪林没有给够自己钱,让自己颜面尽失,而洪林却没有与婆婆争吵,反而耐心将情况解释清楚,老太太了解后,认为儿子娶了个好媳妇。
其实,曾思玉和洪林一年的工资不过300元,家中有两位老人和七位子女,日子过得十分清贫,管理局同志准备给予补助。
曾思玉严词拒绝道:“部队干部要补助,老百姓怎么办?”
对于丈夫高风亮节的行为,洪林十分赞同,在随后的生活中,洪林将工作和家务操持得十分得当,亲手为孩子们缝制书包和衣服。

1983年,曾思玉和洪林从工作岗位退休,两人回到大连黑石礁的红星村,做起了一对平民夫妻,十分受人尊重。
曾思玉豁达地说:“辞掉官职,告老还乡,好好做一名普通群众!”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