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最后一个春节,沙哑着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1-28 16:55:38     标题: 毛主席最后一个春节,沙哑着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

毛主席最后一个春节,沙哑着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                                                                    2025-01-28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一九七六年元月三十一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游泳池,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
整晚都没有亲人与朋友前来探视,只有张玉凤和几个工作人员围绕在他的身边。
当年元月的上旬,因为周总理的去世,给毛主席内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所以一向喜欢豪放词的毛主席,竟然开始大量阅读六朝时期那些文人创作的伤感辞赋。
比如江淹的《恨赋》、《别赋》,以及庾信的《枯树赋》。
一、毛主席晚年喜欢读伤感辞赋
有一次毛主席在与护士小李聊天的时候,突然吟诵起了清代严遂成《三垂冈》中的诗句,
该诗全文如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主角是后唐英雄李克用。李克用本是沙陀人,有功于唐受赐皇姓,骁勇善战,十三岁时便能一箭射穿空中两只野鸭,十五岁随父出征,得了“飞虎子”的称号。
李克用
曾经在唐王朝平定黄巢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受封“陇西郡王”
。然而后来朱温反唐,李寻克用却未能挽大厦于将倾。
直到后来唐朝土崩瓦解,李克用身故,其子李存勖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与朱温的梁军作战。

公元908年,
李存勖的军队在“三垂冈”下大败梁军,一举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最终
消灭了朱温势力,建立了后唐。
严遂成的这首诗之所以取“三垂冈”之名,大概是因为此地正是李克用身死,李存勖崛起的地方。
毛主席对护士小李吟诵出了诗中的“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一联诗句,并告诉她,这一联诗就可以代表他当时的心情。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主席的意思呢?
其实严遂成这首诗,并未写到李存勖消灭后梁,建立后唐之时,而是直接在李克用去世的当时戛然而止。
“风云帐下奇儿在”这一句诗,说的是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还在。纵然英雄事业未竟,但是毕竟他后继有人。
“鼓角灯前老泪多”这一句诗,说的是作者
严遂成
本人,夜读史书,感动得老泪纵横。
严遂成
为什么会哭呢?答案就在诗的后文当中。

诗末提到,至今有人路过“萧瑟”的三垂冈,回忆起当年的往事,都会唱《百年歌》。
《百年歌》是一首魏晋时期的乐府诗,以十年为一段,唱一个人百年的人生境况。
诗歌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体如飘风行如飞”,任情恣性,高兴怎样就怎样;三四十岁建功立业,“体力克壮志方刚”,胸中常怀着远大的志向;
五十六岁功成名就了,好不威风,但是到了六十岁,也难免觉得什么都没滋味;等到七十岁一过就更完蛋了,眼也瞎了,耳也聋了。
“前言往行不复纪”,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转头就会忘记。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孙子前来问安,他也不认得,反过来问对方:你是谁啊?
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是这个人,如果有一个像李存勖那么争气的儿子,那么这种痛苦想必会减少很多。
可惜的是——“萧瑟三垂冈下路”。这是倒装句,正序为“三垂冈下萧瑟”。“萧瑟”是凄凉、冷清的意思。意喻作者并没有像李存勖那么争气的儿子来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自己的理想。

所以毛主席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在于读史书伤心往事,叹事业“后继无人”。
二、毛主席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一九七六年,毛主席已八十三岁高龄,正是《百年歌》中提到的“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纪”的时光,此时他本当“辞官致禄归桑梓,安车驷马入旧里”,从此“乐事告终忧事始”。
当年的元月八日,周总理去世。而毛主席生平记挂的多件大事,并没有完成。
他想看到海峡两岸一统,他想看到辛苦打下的江山后继有人

一想到这些,毛主席的心绪就无法平静。可是当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几乎没有办法下床走路。这一年的年夜饭,也是靠生活秘书张玉凤一勺一勺喂的,吃的是他最爱的武昌鱼。
回想起二十一年前,在一九六五年,古稀之年的毛主席曾经横渡长江,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词中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毛主席是那样地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他的祖国和人民。然而“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有一些事情,真的不是靠他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挽回的。
大过节的,不能一直在想这些事,于是毛主席又回想起,从井冈山时代起,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春节。
自从一九二七年秋收起义以后,有二十二个年头,毛主席的春节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不过苦中作乐,也有过得开心的时期。
比如
一九三五年,遵守会议以后的那个春节,过年的时候毛主席分到了一碗红烧肉,和几个红辣椒,他也舍不得吃。于是带上它们和自己平时节约下的伙食费,去探望伤病员。
再如一九四一年在延安过春节之时,与民同乐,干部和老百姓挤在一起看戏。毛主席谦让再三,坚持带着干部和战友,一起坐到老乡们的背后。

解放以后,毛主席和党的领导人过春节一般都十分节俭。
家里有客人时,通常是三荤两素外加一个汤菜,
吃得最好的一次是吃了一只“罗汉大虾”。
中南海的厨师给毛主席炒花刀脆猪肉,他却说“费手弄什么刀功啊,有时间不如读读书”。
后来搬到游泳池,他谢绝了访客,儿女们也不在身边了,吃饭更不讲究。
据张玉凤说,自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这几年当中至少有近两年的时间,毛主席的右眼几近失明,又有差不多四年,他因为身体的原因,吃饭也很难自理。
在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九个月时间里,他说话有些含混,
批示文件只能签“同意”、“照办”,或者“可以”……
但是
一九七六年元月三十一号那天是春节,当毛主席听到红墙外传来鞭炮声时,还是努力支撑着身体坐起来,用沙哑的声音告诉工作人员:“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
工作人员听了毛主席的话以后,内心十分感动。于是他们就去准备了一点鞭炮,然后就在屋外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听到屋外鞭炮的“砰砰”声,毛主席瘦弱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过这些工作人员心里都明白,毛主席脸上的笑容,其实都是为了宽慰他们。而这一次的鞭炮声,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听到新年的鞭炮声。
结语
一九七六年五月,毛主席因心肌炎病情恶化时,曾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韶山,在滴水洞度过余生。其实这个念头他在十几年前就兴起过,然而因为国务繁忙,他一直脱不开身。
一九七六年的春节,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万分难熬的。
一辈子积极乐观的毛主席,在人生最后的几个月中,老是读六朝的伤感辞赋。
因为毛主席意识到,人生在世,不管你曾经多么强大,最后的遗憾总是难免的,于是他十分渴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毛主席的这个意愿,韶山方面也做出了相关的安排。
当时地方上考虑到毛主席一向喜欢小朋友,还打算在他归乡的时候,组织当地的学生去欢迎。组织上确定成行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五号,不过毛主席当年九月九日与世长辞。
毛主席曾经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尽管毛主席不知道,在中国的这下一代年轻人中,会不会出现一个可堪重用的李存勖,但是他坚信中国的未来是系在青年人身上的。
所以
不管自己病得有多重,也不管当时的情绪是如何地低落,毛主席都希望青年人们能够坚守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像继承祖辈们的遗志一样,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