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国百年军事后勤得失之六:万里长征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2-10 10:23:25     标题: 中国百年军事后勤得失之六:万里长征

中国百年军事后勤得失之六:万里长征                         

2025-02-09 17:00                                        

发布于:天津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漫漫长征路上克服艰难险阻,最终走向胜利的英雄气概。长征的胜利固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正义性质决定的,但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的军事后勤体系却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长征中的红军
由于王明等人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被迫进行长征。
后来,毛泽东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意义时形象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对红军各方面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长征开始前,中央苏区各级党和政府迅速展开了空前紧急的兵员动员和粮食、草鞋、食盐、棉被、军用器材等的筹集工作,为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补充了大量兵员和物资。但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失误与缺乏经验的缘故,中央红军转移时每个军团都成立后勤部,有上千副辎重担子,军委直属纵队约3万人,辎重担子更多。结果,作战部队没有扩大,直属队(机关和后勤部队)却十分臃肿。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湘江防线时,被迫用主力部队对直属队进行掩护,付出惨重代价,兵员由8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直到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开始了新征途。为了轻装上阵,红军将多余的枪支大炮、印刷机等笨重物品都丢进赤水河,准备进行远距离的战略转移。

针对红军长途行军,没有后方接济物资的特点,1935年,蒋介石命令各省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做“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的工作,即命令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组织民众到处修筑防御工事,将地方上一切可供军用的物资,尤其是民间的粮食、牲畜一律运往碉堡围寨或县城里面,同时集中壮丁坚守营垒或据点,迫使红军无法就地补给,从而达到“饿死”和“困死”红军的目的。
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边打边走,日夜作战。据统计,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长征历时371天,其中作战时间达271天,占全部长征时间的73%。由于红军没有根据地作依托,既不能在后方安置伤病员,也得不到粮食、弹药等的补给,处境十分艰难。1935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进入雪山地区。当时,红军将士都是南方人,只穿一套单军衣,突然由热转寒,衣服难以立即补充,各连队只好烧辣椒水,让每人喝一碗后上山,不少人被冻死在山上。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特别是后卫部队更困难(如六师),到阿坝后还饿死了10余人,沿途饿死的很不少,死尸的嘴里不少是含着草的。特别是掉队失去了联络的战士,受饿的更多”。
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战胜围追堵截的敌人,先后到达陕甘地区。长征中,红军损失巨大,红一方面军出发时超过8万人,到达陕北时不足1万人(与红四方面军在一起的红五、红九军团等未计算在内)。但是,各路红军的骨干保留下来了,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这些红军骨干大大地增长了才干。就连长征出发前才参军或长征路上参军的许多新战士,经过艰难的万里转战,也都成了坚强的红军战士,甚至成为优秀的红军指挥员。这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无后方的后勤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长征既然是党和红军在没有后方根据地为依托的背景下进行的战略转移,那么,如何实现“后勤”保障的呢?
对于战斗所需的武器弹药,红军沿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传统,取之于敌。红军虽不乏兵员来源,但武器装备的获得却十分不易。从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一向是红军的传统供给的来源。仅红一方面军在4次反“围剿”作战中就缴获步枪、机枪、迫击炮等武器5.4万余件,还有大量其他物资,对保障部队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长征开始后仍然如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告全体红色战士书》中指出:“全体同志们打胜仗,消灭大量敌人,缴他们的枪与子弹,武装我们自己,并武装云、贵、川数万工农劳苦群众,是我们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长征中,红军缴获颇丰:红二、六军团在慈利缴获了湘西军阀朱际凯保安团的兵工厂的一批设备和原料;在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地的歼灭战中,缴获长短枪1000支,轻重机枪100挺,各种炮20多门;在湘北古津,红军截获国民党孙连仲部的第二十六路军的几十箱医药器械,4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及一批弹药和被服;红军在占领西兰公路沿线前后,截获国民党军由西安运送军服、鞋袜的辎重汽车10多辆;在青石咀一战中,缴获10多辆马车的机枪连子弹和军衣,还有100多匹骡马;在直罗镇战役中,缴获骡马450匹,不仅使伤病员都有马骑,还组建了红军自己的骑兵团。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

在长征中,红军随时都要打仗,缴获武器弹药的机会自然多。相比之下,红军的粮食、被服及其他物资的供给,比武器弹药的补充就要困难得多。李德曾回忆,红军开始长征时平均每人“都带了大约可以用两个星期的给养,主要是大米和食盐”,但是,给养用完后,“就只能和必须通过购买和没收来开辟地方上的粮食来源了”。
实际上,在长征途中,红军的生活所需主要靠打土豪筹集。红军每到一地打土豪筹粮款,把地主阶级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夺回来,同时没收地主财产,一部分分给群众,一部分留下来解决部队的给养。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时,粮食和食盐是红军非常缺乏的重要物资,而这两样东西在贵州也非常缺乏,因为当地不产食盐,许多老百姓吃不起盐。1935年1月10日,红三军团一部分到达遵义鸭溪,当天打开贵州大军阀侯之担开办的盐号,号召赶场的人来分盐过年当地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成立了鸭溪游击队。红军打击土豪劣绅所获的粮食一部分留作红军的给养,大部分分给了群众。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红军也会向当地群众购买食物。今天贵州省博物馆还保留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张红军买猪条”和十五元“红军票”。这是当年红军先头部队经过遵义城南凉水井时,红军某连连长赵树荣留给一位赵姓老乡的买猪兑换凭证,其内容是“收到:红军部连买赵姓肥猪一只,国票壹拾伍元正,每张即付银币壹元,军走后转来在(再)用。此致,连长赵树荣。”遵义解放后,赵家人得到了人民银行兑换的人民币十五元。
这些措施在长征前期取得了较大成效,长征最困难时期,是后期过草地。川西草地周围地贫人稀,红军军用物资几乎失去了来源。许多部队每天吃一餐,有些部队每餐只能吃半饱,或两天粮食分三天吃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不得不杀战马、采野菜,而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草也找不到,不得不宰杀骑乘的牲口,连皮带、枪带、皮鞋,甚至马靴也火烧水煮后吞嚼了。
人民群众之力
不过,一切困难都被红军踩在脚下。一如毛泽东所说“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从军事后勤的角度看,这首先取决于工农红军的新式军队性质。早在根据地时期,红军就废除了薪饷制,建立了供给制,其供给标准是:“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这种官兵待遇平等的供给制,对于密切官兵关系,考验和改造干部,保障红军的最低需要,起了积极作用。长征中,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战士一起用瓦片把谷子搓成米,解决吃饭的难题。红军总司令朱德年近半百,仍和战士一起筹粮割麦、挑麦和挖野菜。正是这种同甘同苦的阶级友爱精神,使红军自觉地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激发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沿途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长征的胜利也是不可设想的。毛泽东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就算是蒋介石也承认,红军在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借此煽惑民众”。可以说,许多地方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正是由于红军通过宣传与严明军纪树立起了良好形象,才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红军还未到,名声早已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那里去“解放”他们。他们对红军的政纲虽很少有什么概念但“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
红军的爱民行为感化了群众,出现了军民互拥的感人场面。除了参加红军,给红军带路,帮助救治红军伤病员之外,各地百姓还给予红军后勤供应以最大的帮助。比如,红军在进军遵义时就得到苗族同胞的大力援助,“苗民很穷,没有衣服穿,一家人只有一两条裤子,谁出去谁穿。他们都养猪,送猪支援红军,我们很感激”。而红军在经过川边藏族地区时,也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把红军看作“菩萨兵”,把红军帮助他们建立的自治政府称为“自己的政府”或“郎加尼玛夏”(天上出来的太阳)。在从甘孜到毛尔盖这一带,两年来红军三个方面军滞留时间先后长达一年多,这块本来就人烟稀薄、物产不丰的土地,为了支持、支援红军作出重大贡献。当地群众为了红军进行了艰苦的筹粮工作,有的群众把仅有的一点粮食支持了红军,有的群众把自己仅存的一点盐巴、几尺布献给红军。长征接近尾声时,红军经过豫旺堡一带回民区时,回民群众自动打开寨门,并慰劳红军许多东西“回民那种热忱,对红军的拥护与爱戴的情形真是难以形容了”。

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没有各族人民的支援,红军不可能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军事后勤领域的极大优势,在长征胜利之后的历史里,进一步显示出其强大威力。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