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朱德恩师为何预言“得天下者毛泽东”?三个“词”概括主席的优势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5-2-27 06:59:46
标题:
朱德恩师为何预言“得天下者毛泽东”?三个“词”概括主席的优势
朱德恩师为何预言“得天下者毛泽东”?三个“词”概括主席的优势
2025-01-28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文|
八号探秘人
编辑|
八号探秘人
前言
1945年8月,日军败北,耗时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落下了帷幕。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令举国为之欢庆、振奋之余,也将国内的两党问题以及中国今后向何处走的难题摆上了“台面”。
当时,我党不忍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和平,将百姓再次拉入内战的泥潭,遂向蒋介石做出退让,希望两党可以和平相处,共同成为国家的掌舵人。
然而,坐拥430万兵力,以及占有近乎八成“江山”的蒋介石并不愿分享这份“蛋糕”,甚至于罔顾百姓所要遭受的不幸与苦难,主动点燃战火,挑起内战。
面对如此“财大腰粗”的敌人,彼时我党不过是巨人面前的小矮人,实力相差甚远,这也让大多数人认为我党未来迎来的大概率会是失败与失意。
然而,当时却有一位名人在仅与毛主席见过两面之后,便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直言
“得天下者,毛泽东也!”
此话一出,可谓掀起巨大的“风浪”。面对世人的不解与质疑,他仅云淡风轻地用三个词道出了毛主席的优势以做回复。
这位独具慧眼的名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究竟是何因缘际会令他做出如此断言?他口中所言的三个优势到底是什么?他与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朱德恩师,引其踏上革命道路
张澜,1872年4月2日出生于四川南充市中和乡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跟随秀才出身的父亲读书习文,后也沿袭父亲之路,考中了秀才。
他满腹少年志,上进心极强,因不愿困于方寸之间,1902年进入四川尊经学院继续攻读,后因学业成绩出色,水平较高被选入赴日留学之列,在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深造学习。
在这里,他的学识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此时的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自己为之效忠的政府有多么的迂腐。
同时,日本本土学生对他的歧视与打压,也让他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难处,更是令他心中渴望国家富强的火焰燃得愈发猛烈。
然而,内心满是悲愤与惆怅的张澜并未因此失却那份对国家,对人生的热忱与憧憬,而是化悲愤为动力,投身于书海间,更努力地汲取知识,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帮助自己的国家恢复昔日荣光。
奈何好景不长,仅一年便因发表慈禧太后应归政于光绪帝的言论被朝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结束了短暂的留学生涯。
回国之后,张澜任教于四川南充顺庆府学堂。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与朱德之间结下了延续一生的深厚师生情谊。
1906年,就读于村中私塾数年的朱德,在“启蒙老师”席聘三的推荐下,来到了顺天府学堂读书,成为了张澜的学生。
因此前朱德所接触的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知识,故而初到顺天府学堂的他,学习颇为吃力,但是向来刻苦努力、积极进取的朱德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在学习上更下功夫,投入更多的心血。
课上课下,如饥似渴般地汲取着新知识,张澜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极有上进心的学生,发现朱德家境贫寒后,更是照顾有加,甚至亲自出资以做勉励。
为了帮助朱德的学习,他在常常为其答疑解惑之余,还时常将自己的私藏书籍借予朱德翻阅学习。
正是在张澜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浸润下,朱德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一书,第一次了解到了“革命”及其背后的力量。这也使得满腔热血与抱负的朱德心中萌生了推翻封建政权与旧社会的念头和思想。
后来在张澜的鼓励引导下,朱德又相继深造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云南讲武堂等地方,进一步汲取民主思想,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而在朱德之后的学习以及革命生涯中,张澜也一直留有痕迹,会时不时寄信指导或提醒于他,使他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朱德深受其恩,虽然与恩师天各一方,但始终感念老师之恩,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一有机会,便会去看望张澜,亦或是向张澜寄信问好,可以说他对张澜的怀念,有如
“月落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当然,在朱德不断进步的同时,张澜也并没有安于现状,拘泥于一隅之地。
他不仅组织领导了轰动一时的保路运动,还在辛亥革命后先后就任于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等职务,整顿社会风气,为百姓谋福利,因此还被尊称为“川北圣人”。
五四运动时,张澜很是激动和开心,他很开心当时的青年学生能够有如此先进的思想,能够如此热爱国家,并为之奋斗。这些革命的新鲜血液,让他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五四运动结束后,张澜依旧是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和助力者,为了让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审视我们这个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国家并寻到“治病良方”,他还公开表示非常支持青年学生走出国门,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之道。
随后在抗战期间,张澜又作为四川民主的权威人士,频繁参与抗日民主运动,积极鼓励人民坚持抗战、参与抗战,并在1941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期间先后就职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中央主席。
民主同盟作为国内民主人士代表,受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重视,蒋介石为了得到张澜背后民主同盟的力量而对其极力拉拢讨好,希望以此共同对付共产党,使共产党成为舆论中心、众矢之的。
那么面对国共两党的重视与拉拢,张澜是如何选择战队的?他又因何而断言“得天下者,毛泽东也”?
二见毛泽东,断言可得天下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再次对共产党出手,施以极为严峻的打击。一时间,国共两党之间的短暂和平被打破,再次迎来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寒冬期”,对此,身为中间力量的民主人士甚为忧心紧张。
在他们看来,国共两党一旦开战,势必会使刚逃离战火伤害的百姓再次深陷“泥潭”,令本就千疮百孔的国家更为虚弱,而且,此时若发动内战也容易被那些本就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国家钻空子。
因此,他们更希望国共两党可以坐下来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商谈,乃至完成团结建国,而这一想法也与毛主席不谋而合。
当收到民主人士的致电后,党中央积极回电,并向国民党释放出了希望和平建国的信号甚至还表示愿意为和平、为百姓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比如“承认独裁加若干民主的”解决方式。
一直有着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的张澜早在1943年便已看清国民党虚伪腐败、消极抗战的真面目,为此还专门发表过《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来披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虚伪嘴脸。
而在他知晓共产党愿意为和平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做出如此大的妥协退让时,不禁为毛主席“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而感叹、动容。
1945年8月,为权利和欲望所驱使的蒋介石,不顾民主人士的呼吁以及共产党的妥协让步,执意想要发动内战以达到一党执政的独裁愿望,可是他的这一想法,于道义上并不能得到民主人士以及万千苦难百姓的支持。
深知这一点的蒋介石,便急中生智,企图以“和平、民主”为幌子邀请毛主席前来商讨和平建国方案。若是毛主席不赴这场鸿门宴,便可以此为由将不顾和平的“黑锅”转嫁给共产党,达到发动内战的目的。
然而他低估了毛主席对和平、民主的决心,也低估了毛主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魄力。
8月28日下午三点半,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的毛主席携周总理等一众代表团人员从延安乘飞机抵达了重庆机场。
当时的蒋介石对毛主席一行人的应邀前来极为失望和生气,于是乎,因计划落空而气急败坏完的他不许国民党的相关领导人员前去迎接,也没有向他人以及外界透露毛主席的抵达时间。
彼时同样受邀前来参加会议的张澜,在得知毛主席的抵达时间后,不顾蒋介石的反对,毅然率领一众民主人士来到机场迎接毛主席的到来。
毛主席从飞机上下来后,第一时间便从人群中认出了张澜,于是他快步上前向其问好。对此,张澜当即握住了毛主席的手,语气激动地回道
“润之先生好!欢迎光临重庆!”二人虽素未谋面,但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8月30日,毛主席在与蒋介石会面后,于下午来到了张澜居所拜访。
毛主席到了小院之后,从楼底下开始和院中的雇工们一一握手问好。当时,其中的一些工人刚刚烧完火,手上的锅灰还未来得及洗,但主席对此并没有表露丝毫嫌弃之意,依旧同他们每个人握手问好。
目睹这一幕的张澜感慨万千,当即就对主席燃起了崇敬之情。事后,他还对身边人感叹道
“我也是贫寒出身,居高位数十年,浸染了一身士大夫气,而毛主席却能守住初心,始终如一,这方面我要向他学习啊。”
当天下午,毛主席与张澜就今后中国未来发展前途问题,于会客室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展望。
交谈中,主席就《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的措施,向张澜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与探讨。张澜对他的想法以及党内对未来的主张和计划很是赞成,他认为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确实是一心为公为民的党派。
随后,二人还对我国的中华文化进行了分析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张澜得知了毛主席的多首诗词,如《七律·重庆谈判》《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对此,张澜不禁夸赞主席学识过人,胸怀博大,非等闲之辈。
在毛主席一行人离开后,张澜望着毛主席远去的背影,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感慨道“得天下者,毛泽东也。”
张澜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身处国民党权利漩涡的重庆,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民主同盟,随时都可能因自己的一时“失言”招致祸端,因此一向谨言慎行的张澜为何会在只见了主席两面之后,便断然做出这般结论?
后来,张澜向世人给出了他的理由,他认为毛主席具备三个优势,那便是格局、眼界、学识。
何为格局?
蒋介石为一己私欲,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也要挑起内战,而毛主席一句“无非一念救苍生”便为和平为人民做出了退让。
“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席从未考虑过个人安危与利益,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想群众所想,忧群众之忧,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与发展,便是他最大的幸福与快乐,这就是主席的远大格局。
何为眼界?
主席身处权利漩涡,却并无问鼎之心,不为权利与欲望所迷失本心,不拘泥于个人恩怨与爱恨情仇,能够始终将民族大义与国家发展放在首位。心中谋的是党与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忧的是劳苦大众的难与痛,而丝毫不曾留一丝空隙给自己,给那份尘封的血海深仇。
何为学识?
主席博古通今,学为己用,所作之诗词,不论是文采、格调,抑或是创作水平都远远高于蒋介石以及他的那些“御用文人”毛主席。
中国能有如此为公为民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能有这般满心满眼全是百姓的掌舵人,何愁看不到民主的曙光?何愁看不到沉睡的雄狮再次昂扬于东方?
这也是张澜之所以断言“得天下者,毛泽东也”的真正原因,而为何这般,不过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罢了。
那如此欣赏、崇敬毛主席,甚至断言“得天下者,毛主席也”的张澜,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这或许要从他们的未相识便相知谈起……
毛张二人的不解之缘
张澜与毛主席其实早在1919年便已相知。那时的毛主席受蔡元培先生的关照,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同时,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便是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负责人。
当得知赴法勤工俭学遇到经费困难时,时任四川省省长的张澜便亲自出面找到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寻求支持,用6万多银元的川汉铁路股款利息资助赴法学子。毛主席对他的这一义举很是敬佩。
当时,毛主席是李大钊先生创办的《晨报》(初名为《晨钟报》)的忠实读者,而张澜则是《晨报》的创办人之一并任该报常任董事,不仅如此,张澜曾在《晨报》副刊《自由论坛》上发表文章,公开赞扬共产主义,主张社会主义革命。
毛主席读后,对张澜的观点十分赞同。他非常敬佩张澜的爱国主义精神,张澜也知道主席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与理想、满腹学识与抱负的有为青年。因此,二人当时虽然未曾谋面,却已相知很久。
后来,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二人相知相交,情谊愈发深厚。
尤其是因重庆谈判后坚定站在共产党一边而遭受危险之后,二人的感情有了质的飞跃。当张澜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被营救出来时,甚至感激地道了句“恩同再造啊!”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对张澜的职务安排也很是重视。在他的提议下,张澜除了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继续任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外,还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席以及政协副主席。
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国事操劳,期间,在国家重要人事安排以及重大决策上,他都特别注意征求张澜的意见。
主席对于张澜这个“忘年交”“好知己”可谓是极为关心、尊敬。每次同张澜一起开会,主席总对他嘘寒问暖。
北京的夏天酷热难忍,中南海会议厅里备有电扇,主席因为张澜年纪大,担心开电扇会将他吹感冒了。
便亲自给工作人员打招呼,要他们不要开电扇,大家一同在高温中开会。而这样的优待,即便是主席自己也不曾体验过。
不仅如此,主席经常派人转送外国元首,及国庆观礼团所赠的滋补药品和中药给张澜,甚至还抽调自己的卫士当张澜的警卫员,保护其安全。
据张澜的孙女张梅颖回忆,主席经常给我爷爷送饭,自己的厨师做了好吃的菜肴,第一时间便会给张澜送来一份,还特地在北京饭店找了个手艺最好的厨师为其做饭。
而且,无论什么场合照相,只要张澜在,主席都会站在张澜旁边,不论次序,二人可以称得上“心心相印”。
主席与张澜就是这般,未相见便相知,一相见便深交,带着对彼此的崇敬与信任,共行于为公为民的征途中,风雨同舟,肝胆相照……
结语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是毛主席在赴重庆谈判时所作的诗句,犀利的词句中无不流露着主席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或许就是这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未来的赤诚与初心,才令主席从满是荆棘的“江湖”,一步步走向目之所及尽是花路的“庙堂”……
回看主席的来路,满是泥泞,他的成功没有掺杂任何的幸运色彩。
是他的格局,令他着眼长远,高瞻远瞩,不为个人恩怨与爱恨情仇、权利欲望这些俗事俗物所牵绊。
是他的眼界,令他“亲近田垄”,为苍生忧心操劳,获得人民的信任、爱护与拥戴。
是他的学识,令他能够敏锐地洞察世事变化,从而制定精准的计划与策略,带领党和人民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席之所以无问鼎之心,却一步步走到权利巅峰,带着共产党实现“凤凰涅磐”,遍撒红色火种,正是因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正是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