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宋代饮食文化发达,官员俸禄极高,为何文人却推崇粗茶淡饭的饮食 [打印本页]

作者: 如云    时间: 2025-3-22 12:50:24     标题: 宋代饮食文化发达,官员俸禄极高,为何文人却推崇粗茶淡饭的饮食

本帖最后由 如云 于 2025-3-22 12:51 编辑

宋代饮食文化发达,官员俸禄极高,为何文人却推崇粗茶淡饭的饮食                                                                   2025-02-12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文|阿尔法
编辑|阿尔法
遍观诸史,宋朝的富饶与繁华令人印象深刻。

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称:“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不只是京城,北宋时期的其他城市亦有繁盛之景。

民强而国富,身为宋朝“公务员”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也拥有更高待遇。除高薪之外,他们还享有其他补贴,如茶、酒、盐、薪、炭乃至喂马的草料等。
但这种相对优渥的生活,似乎非士大夫所愿。

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中说:“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粗茶,即较粗老的茶叶,相对细茶更加苦涩;淡饭,多指制作简单、不精美的食物。
由此可见,黄庭坚选择的“粗茶淡饭”,代表着一种简单、朴素的饮食习惯,与“山珍海味”相对。

无独有偶,王禹偁、苏轼等人同样对它十分推崇,并进一步提出了“无故不食珍”与“甘餐不必食肉”的要求。
这倒令人奇怪,物质条件并不差的宋代士大夫,为何会推崇粗茶淡饭呢?

一、活人之本:素食养生的大行于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宋代各种食物原料产量大增,品种也更加丰富,饮食文化的繁荣达到鼎盛。

饮食文化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辛弃疾写《美芹十论》,就是以“献芹”典故。
以食物为名,实际写军事论述,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多部以饮食为主题的著作,其中的佼佼者,林洪的《山家清供》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宋代的饮食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山家清供》中提到的食物多以果蔬为主,经过简单烹饪即可食用。
如“菊苗煎”,就是以新鲜菊苗拌上山药粉煎成;还有一道“蒸素鸭”,只是将葫芦洗净、蒸熟,便能端上餐桌。

同样是描写饮食,唐人笔下却多见肉食或其他山珍海味,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杜甫直呼“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士大夫在饮食书写中的悄然变化,反映出了宋人对素食的青睐。

所谓“素食”,又称作蔬食与菜食,一般指可食用的植物性食品,亦属“粗茶淡饭”的范畴。看来,宋人推崇“粗茶淡饭”。
与这一时期盛行的食素之风密切相关。只是,宋人为何好食素呢?这离不开唐宋之际养生观念的变化。

出于对长寿的渴望,古人想出了各种办法进行养生。
有人热爱运动和锻炼,借此强身健体;也有人隐居山林,以山水相伴,追寻内心之宁静。然而,最为常见的养生方式还要通过饮食。

通过饮食调理身体,以达到养生功效,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只是,草木金石虽皆可入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更热衷于炼金术与服食丹药。
魏晋之际,“五石散”流行于高门世族之家,为诸多名士推崇;隋唐以降,道教大兴,服食金石丹药之风愈演愈烈。

初唐名将尉迟恭,晚年炼丹服药,不问世事;雄才大略如唐太宗,亦曾“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及至宋朝,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服食金石丹药无益于养生。在此情形之下,养生家把目光重新投向了草木。

在他们看来,饮食需崇尚自然,多用素食而少吃荤食、生食,“鲜肴务令简少”;在烹饪时,对食材进行简单加工,保留其本味即可。
在现代营养学上,这样既不会破坏蔬菜的口感,还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本身的营养成分。此外,宋人还有“客至设茶,欲去设汤”的习俗。

“汤”作为仅次于酒和茶的第三大饮品,便主要由果蔬和中药熬煮而成,它风味独特,还利于养生,因而深受各个阶层的人喜爱。
宋人以素食养生,是否有效果呢?不妨以刘夔为例。
此人是宋真宗年间的进士,后来遇一隐者,“得养生术,遂蔬食及独居”,至老,仍“手足耳目强明,如少壮时”。

南宋诗人陆游也认为“养生所甚恶,旨酒及大肉”,故“放翁年来不食肉”,取而代之的,是“饮水饭蔬身顿轻”。
这让他后来寿至86岁高龄,难怪,诗人钱时会将家常蔬食、软灶土米称为“养生第一方”。为了养生,宋人还经常采取节制饮食的办法。

北宋大文豪苏轼认为:“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
饮食不宜过量,也无须追求山珍海味,即“无故不食珍”。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节制饮食正是克制口腹之欲,这种欲望本质上是一种贪欲。
因此,宋人推崇“粗茶淡饭”,拒绝“山珍海味”,未尝不是行廉洁之风,远贪腐之名。

二、清白传家:廉洁淡泊的形象塑造
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饮食方面,由于肉类在过去是一种珍贵难得的食品
,只有身居高位者才能食用,所以它就逐渐成了高位者的象征。

即便唐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平民也能够消费得起肉食,但“肉食”以及更加稀奇的“山珍海味”仍代表着荣华富贵与显赫地位,并衍生出了贪婪、鄙俗的负面形象。

及至宋朝,一些士大夫仍鄙夷“肉食者”,甚至将食肉与否作为道德评判标准,仇泰然任四明(今浙江四明县)太守时,与一个下属相处得很好。
一天,他问下属每日家用耗费多少。下属说家里十口人,要用一千钱。仇泰然接着问他:“何用许多钱?”这人回答道:“早具少肉,晚菜羹。”

听了这话,仇泰然大吃一惊:“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之后,他便慢慢疏远了此人,仇泰然此举,未免失之偏颇,实际上,吃肉这件事早已是司空见惯。

记载北宋市民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开封城内有屠宰场,“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这般数量,足见肉食消费的盛行。而推崇“粗茶淡饭”的士大夫,其实也是食肉的主力,当时最受欢迎的羊肉。

常作为“俸禄”一并发放给大小官员,即便如此,仍有人嫌弃朝廷发的羊肉太少,就实际情况而言,宋代官僚士大夫的饮食多崇尚豪奢、侈靡之风。
许多官僚士大夫更是极尽奢靡之事,宋哲宗时的宰相韩玉汝,“喜食口腹,每食必殚极精侈”。

他生平好食鸽肉,吃得多了,还能通过鸽肉来判断鸽子的颜色。至于其他“山珍海味”,亦经常出现在士大夫的餐桌上。
更有甚者,听说鹿血是一种高级滋补品,便命专人“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

宋代士大夫一边推崇“粗茶淡饭”,一边却追求“山珍海味”,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其实并不难理解。
有“太平宰相,富贵闲人”之称的晏殊在《中园赋》中谈到宴会时,便着重描写了宴席之外的其他活动。

而刻意隐去了宴席中的具体食物,只以“载埽危榭,爰张宴豆,蒙山骑火之茗,豫北酿花之酎”这样的描述简单概括,这绝非个例。
相较于以往奢靡华丽的宫廷文风,宋人在描写饮食时,鲜少以价值万金的珍馐来展现其身份和阶层;而是有意识地选取清淡雅致的食物,以表达自己“饱饭蔬食而乐”的淡泊雅趣。

换言之,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宋代士大夫热衷于“山珍海味”,但在饮食书写中,他们却更加向往“粗茶淡饭”。
这种爱惜羽毛的表现,显然是为了塑造其个人的廉洁形象,须知,宋代官员的优渥待遇离不开北宋初年便定下的“高薪养廉”之策。

宋太宗曾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宋人认为,只要官员不愁吃穿用度,便不会收受贿赂、行贪腐之举。
这种意识,在有宋一代不断被加强,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熙宁变法亦曾有所提及,士大夫的待遇一日高于一日,社会上对于廉洁奉公的宣扬,亦无处不在。

著名清官包拯,便志在以清白传家:“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清廉形象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颂,其他士大夫见状,自然对此事趋之若鹜。
反映在饮食书写中,以“粗茶淡饭”为主题的诗文也逐渐大行于世,当然,也有一部分文人,欲效仿古之君子,真正地向往这种生活。

三、粗茶淡饭:宋代士人的理想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饮食就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其得意弟子颜回,虽“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之中,却不改其乐。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自此以后,安贫乐道也成了古之君子、隐逸高士追求的一个精神境界。东晋时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种豆南山下”。
尽管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耕植不足以自给”,但他仍觉得怡然自得,闲暇之余,陶渊明还会饮酒赋诗,这种生活方式,迥异于贵族生活中的铺张浪费与极尽奢华。

于是,待遇优渥的宋代士大夫,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时,便会自发排斥鄙俗的“肉食者”而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更有甚者,不惜舍弃功名利禄与万贯家财,以追求内心的恬淡自得。
如北宋末年的隐士江端友,少时以父荫入仕,后被举荐为尚书兵部员外郎。

因不满官场腐败,遂弃官,归隐于京城东郊,以“躬耕蔬食”为生。蔡京闻其素有高行,欲辟之,江端友“不能致”。
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南宋诗人刘宰,多次拒绝皇帝征辟,并写下“衣敝袍可无三褫之辱,饭蔬食何用八珍之饷”,以此表明自己对清贫生活的满足。

有弃官者,亦有弃财者,如苏轼的好友陈慥,抛下洛阳豪宅与河北良田,“弃车马,毁冠服”,携妻、子“徒步往来山中”,以粗茶淡饭为食。
相较于江端友等人的决绝,更多士人并未抛弃眼前的生活,他们深受“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其位当谋其政。

一方面,一部分士大夫出身寒微,如欧阳修、范仲淹、陈师道、曾巩等人,皆少时家贫。在功成名就后,他们忆苦思甜,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享受“粗茶淡饭”。
还会选取赤贫时期的生活片段进行回忆性书写,以起到激励、训示后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宋代士大夫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深受皇恩厚禄的他们不仅看重名节,更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为此,宋代士大夫才会以身作则,通过推崇“粗茶淡饭”来宣扬节俭、廉洁、淡泊的君子之风,为家人、同僚乃至整个社会都树立了良好榜样。
总之,宋代士大夫对“粗茶淡饭”的推崇,不仅是基于养生的需要,更多还在于他们对自我德行的颇高要求。

于是,“粗茶淡饭”在他们笔下逐渐有了淡泊、雅致、清白等多种文化内涵,从而被追寻君子之风的士大夫奉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
尽管,不排除有人会借此“沽名钓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加深了“粗茶淡饭”的廉洁意味。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