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神秘的“胡焕庸线”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25-4-30 15:11:53     标题: 神秘的“胡焕庸线”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神秘的“胡焕庸线”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2025-04-30 13:00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著名的地理经济学家胡焕庸教授提出“黑河—腾冲”线:东侧不到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96%的人口。这条线在国际上很有名,被称为“胡焕庸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4亿人口已经上升到14亿多,而经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只出现了2%的浮动:94%比6%。
神秘的“胡焕庸线”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人们为什么自然而然选择在“胡焕庸线”东侧生活、安家?

其实“胡焕庸线”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意义。从视觉体验上看,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东边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当然,这样的差别,其实就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而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同时,胡焕庸线还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和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几乎一路就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一边是高原,一边是平原。地形和气候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气候上看,为什么我们要单独把400毫米这个概念拎出来?不是500毫米,不是200毫米呢?以北京为例,年降水量644毫米,就是小麦、玉米等作物可以很好生长的降水量。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其实,几乎所有历史、经济的问题,当时间线拉长,其实都和气候密切相关。
当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后,人群会自然聚居,群落会变得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层面是否舒适、交通是否便利、有没有依山傍水、景色是否宜人、海拔是不是足够低等等,许多因素都会被人们反复考量。紧随其后的是数字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方向的发展和人密不可分。有大量人群的地方就会催生经济、文化繁荣,而且年轻人也会多,给城市带来活力。

整体来看,我国位于亚洲季风区,受到东亚夏季风影响,其夏季风环流将海洋蒸发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陆地,并形成了夏季风影响过渡带,胡焕庸线和这个过渡带也大幅度重叠。根据历史来看,夏季风影响过渡带也是全球干旱灾害,尤其是极端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次数较之前增加了一倍以上。也就是说,居住在这条线东侧,面临干旱的概率也降低。

降水、湿度、农业、气候、地形、海拔、交通等等,像一支支无形的笔,参与着这神奇的分割线的绘制。本质上看,这都是气候带来的影响。我们都说人在影响气候、改变气候,但气候对人的影响何尝不是到了近乎“支配”的程度呢?
笔者:丁满,气象专家。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