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的逆袭策略: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5-1 08:54:22     标题: 毛主席的逆袭策略: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毛主席的逆袭策略: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025-04-30 16:0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家祖辈务农,他从小就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能充当一个劳动力。在农村呆了17年,使他充分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1910年秋季,毛泽东考入湖南湘乡县立学堂读书。1913年春,还未满20岁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合并到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正因为在学校里接触到新文化、新思想,使得他的人生开始有了重大的转变。他和萧子升

何叔衡

蔡和森一起创办新民学会,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宣传马克思主义。那个时期,正值中国近代动乱时期,军阀林立,英雄辈出。谁能在这个动乱时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
1925年的春天。毛主席从上海回韶山养病,在这段时间,他开始深入农民阶层做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且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农民运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革命的方向,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一文中首先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敌人就是需要改革的对象,朋友就是可以借助的力量,那么究竟有哪些人是可以借助的力量(朋友)呢?
1927年3月,毛主席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考察,整理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8月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准备进攻长沙的途中受到重挫,摆在前委书记毛主席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攻打长沙,要么战略退至农村。

最后委员会做出决议:放弃攻打大城市长沙,经萍乡退往江西山区。第二天,部队调头转向南进发,穿越湘赣边界,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最终抵达罗霄山脉中段层林密布、人烟稀少的井冈山。这次会议的决定,诞生了我党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之一:农村包围城市。
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在那里开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相续建立,为成立新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山下乡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的工业水平还是非常的落后,为此我们借助苏联的力量建立现代工业体系,苏联给中国带来了资金、物资以及专家。然而1957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一下子全撤走了。最终导致中国城市的大量工厂停工,工人下岗。于是,不得不启动“上山下乡运动”来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

直到1968年,因为阶级斗争严重,大量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连续几年的毕业生无法解决就业。城市的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于是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将大量的知识青年安排到农村,解决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先后有上千万城市青年到农村参与劳动。正是因为这一策略,再一次化解了这次城市就业危机。!
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十四年,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得到大大改善。中国的各大城市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并不均衡,贫富差距大。乡村的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而城市也再一次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在农村里,交通不够便利,没有大规模配套的产业,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急需完善。这是现代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在农村的重要原因。那么未来农村该如何发展呢?所有的农村人都迁往城市生活吗?这肯定不是未来好的发展方向,因为中国人的基因里向来重视土地之情,重视家乡之情。因此会有“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也因此会有“荣归故里,告老还乡。”那么乡村振兴以及城市的就业压力又该如何化解呢?
也许,新时代,我们依旧需要运用毛主席的逆袭策略,再次发出号召,到农村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