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听卫生部长汇报大发雷霆:农民咋办?作一指示惠及亿万农民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5-1 17:47:50
标题:
毛主席听卫生部长汇报大发雷霆:农民咋办?作一指示惠及亿万农民
毛主席听卫生部长汇报大发雷霆:农民咋办?作一指示惠及亿万农民
2025-04-30 16:0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毛主席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从小山村走出来的毛主席,自小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而朴实的情感;他心系百姓、关爱百姓、体恤百姓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毛主席多次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毛主席忽然动怒,打断汇报,并严厉批评了卫生部官员。
随后,毛主席作出了重要的指示。这一指示: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一大难题,使广大农民深受其惠!
毛主席究竟因为什么发怒?并作出了什么样的指示?本篇文章为你解读!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中国饱受内战和反帝战争的蹂躏。在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的烂摊子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农民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处于最弱势,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在工农群体中肆虐。人民群众面临着大量的健康问题。
在建国初期,人民平均寿命不到35岁。当时从事医疗服务的主体是传统中医和草药医生,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少得可怜,许多都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锻炼,无法应对和处理流行疾病和疫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多种具体措施去解决,但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上,主要强调预防为主,而不是治疗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建立了许多传染病预防中心或防疫站,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预防而不是医疗部门。
中国农民看病难
在医疗制度上,中国参考苏联计划经济下的卫生制度模式,初步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的劳保医疗制度正式建立。1952年6月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其所属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这项制度包括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中国颁布的这两项制度里,国家根据城乡、所有制以及工人、农民和干部身份的不同,实行差别性的立法和治理。根据劳保的有关规定,工人及其直系亲属基本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在城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建立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对企业职工建立劳保医疗保障制度,对职工的子女按不同的幅度享受其父母的医疗保障制度。
这两个制度的弊病是,造成了城乡医疗水平悬殊巨大的局面。居民人口数量相对农村少得多的城市占据国家绝大多数份额的卫生资源,人口数量庞大的农村地区只拥有少量的医疗卫生资源。
发展中医,组织医疗队。
毛主席非常关心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方面投入很大精力,他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而广大农民,很长时间以来更是占据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中央和毛主席通过调查研究也认识到,以前的医疗制度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排除在了国家福利体系之外,有限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城市,而农村得医疗资源则十分匾乏。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召开会议研究政策。毛主席更是绞尽了脑汁,为了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多次叫卫生部人员听取情况,探讨解决方案。主席认为农村地区的医疗情况,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点:
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太好,医疗资源有限,并且城市人口占据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
农村地区的人,收入都不高,也没有太多的钱用来看病,无数生病的农民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常常小病拖成了大病,甚至丢了性命。
大部分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基本都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生活艰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大部分的医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
广大农村地区,面临医疗人员稀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根据总结出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毛主席提出:
一是大力发展中医。
毛泽东认为,中医不需要太多设备,行动灵活方便,而且中药也不贵,农民抓得起中药,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利,并且最适合中国民间的就医习惯,。1958年他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二是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
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中央为此特地制定政策,要求城里的医生要参加医疗队,前往乡下看病救人。于是各级医院都组建了巡诊医疗队,专门定期下乡就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
这对得起农民吗?
1965年6月26日,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再次听取,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关于卫生部医疗卫生工作成效的汇报。
在汇报过程中,钱信忠讲了很多我国医疗事业的成绩。随后钱信忠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时,毛主席的脸色越来越沉!
当钱信忠讲到:其中医务人员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的数字时,毛泽东内心积压的火气,终于在爆发了。毛主席愤怒地喊:停!停!停!
随后毛主席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严厉地批评道:
“你这个卫生部长,汇报了半天,全都是城里面的医疗成就,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只为城市人服务的吗?
你这个卫生部长是只给有钱人服务的吗?”
“这对得起农民吗”?
我看你们卫生部干脆改成“城市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还说:
“我们是从农村出来的,是靠农民打下的天下,我们就是人民的勤务兵,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做不到不仅你走,我也要走,我们都要走!”
钱信忠也是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发怒,并对卫生部的工作提出严厉的批评。他也知道这几年卫生部的工作确实没有做好。全国15%的城市人口占据了90%的医疗人员和75%的医疗费用,而广大农村基本都是缺医少药,毛主席生气也是应该的。
钱信忠心里很愧疚,当即表示:“主席,我们知道错了,一定马上整改,争取让所有的农民都有病可医,有药可吃。”
要改善农村医疗资源,解决老百姓的难题。
毛主席接着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仍然没有提高,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依然没解决!你们调查过什么原因吗?”
接下来毛主席和钱信忠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
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还是医务人员少的问题。
虽然根据中央的政策也开始培养中医人才,但是,培养人才最需要时间了,培养大批中医,更是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很多都不愿意去农村看病,城里也缺医生,最后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城里的医院,,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虽然组织了城里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下乡看病,
但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一次巡诊只能去几个乡镇,要做到每个地方都照顾到,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稍微大一点的医疗器械,无法有效地进行检查,导致群众很多病检查不出来。
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
医疗队到当地后需要解决食宿问题,这些都需要村里面安排,进而加重了农村的负担。
毛主席沉思后说:“当务之急是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解决老百姓的难题”。
才能对得起农民!
“六二六指示”
钱信忠挨了毛主席批评后,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卫生部立即研究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办法,并把6月26日毛泽东在这一天的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同时,毛主席一直在思考农村的医疗改革问题,一个多月后,有了成熟想法的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在谈话中毛主席提:
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
毛主席说: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务工作者重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可以时间短一些,他们的学习期虽短,但可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就算本事不大,也总比巫医和神棍要好。
我们要培养农村本地的卫生员,有病人时看病,没病人时劳动,要培养农村养得起的卫生员。毛泽东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3年医学。
听了毛主席这番话,钱信忠也十分的认同,随后卫生部迅速行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普及农村医疗人员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各地积极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展开了医学培训,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卫生院。
“赤脚医生”遍布全国
随着,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的落实,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培训医务人员的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大量的“医生”,平时跟广大农民一样参加劳动,空余时间还可以给大家看病。
根据当时的报道,培训的乡村医生中,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当时的乡村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的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成为乡村医生。
他们没有固定工资,没有固定编制,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人员指导,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
据统计,高峰时包括卫生员、接生员,分布在农村的卫生工作者达到了390多万,
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的缓解。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活跃在广阔农村的“半农半医”群体,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1965年6月26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发布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响应号召开办了“医学速成培训班”,培训班里,有一位名叫王桂珍的农村女青年,她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平时赤着脚在水田里插秧锄草。经过短期培训后,成为不脱产的卫生员,开始为村民看病,她不是职业医生,而是半农半医,有病人时背起药箱看病。看完了,赤着脚下田里插秧。
由于王桂珍积极工作,热情服务,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文章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在这片文章里把半医半农的王桂珍称为“赤脚医生”。
同年,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报道并被毛主席看到。
毛泽东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毛泽东的批示很快下达,并且立即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此后,“赤脚医生”成为当时乡村医生的正式名称。而王桂珍则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她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
医保的雏形“合作医疗”
1965年之后,全国开始纷纷响应毛主席的指示,成立了县人民医院、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构成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这种三级医疗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的困境。人民有小毛病,可以去大队卫生室解决,价钱低廉,效果还好;人民有大毛病,就可以去公社卫生院、县人民医院解决。
随着“赤脚医生”规模的形成,当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建立起来了,根据各个公社的实际情况,每年公社成员从自己的收入中提取0.5%~2%,缴纳给合作医疗体系。公社成员缴费标准根据每年的花费情况而定。
合作医疗体系提供卫生教育、家庭生育计划、预防注射、传染病监测及报告和其它预防性的服务,同时备有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合作医疗体系的管理由大队干部、赤脚医生和农民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
到1976年为止,大约93%的人民公社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农村卫生工作出现了巨大改观。
结语:
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导致合作医疗制度瓦解,“赤脚医生”也因此失去了政治与经济的依托,部分转变为个体开业者。
但毛主席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用最小的成本,为最广大的乡村居民,提供了基础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解决了中国农民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看病难”的问题,使亿万农民得到了实实际际的实惠。
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和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毛主席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家作主地位。
让我们在毛主席的诗作《送瘟神》中来感受主席的丰功伟绩吧!
《送瘟神》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文/夜雨灯读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