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一眼辨真赝: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鉴定秘籍!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2025-5-11 08:11:30     标题: 一眼辨真赝: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鉴定秘籍!

一眼辨真赝: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鉴定秘籍!                                                               2025-05-10 13:47                                        

发布于:江西省
   
一眼辨真赝: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鉴定秘籍!

认识王大凡与他的四条屏瓷板画
王大凡(1888 年 —1961 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 ,斋名希平草庐,是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也是景德镇 “珠山八友” 之一。他出身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镇的一个儒商世家,自幼便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13 岁时因庚子之变家道中落,王大凡被迫辍学,在鄱阳湖畔的剃头铺当学徒。这段看似平凡的市井经历,却意外地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民间百姓的生活百态成为他日后人物画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1901 年,13 岁的王大凡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他随父母前往景德镇,投靠开 “红店” 的姐姐,并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店里学习绘瓷技艺。三年后,王大凡满师,开始独立画瓷。此时,姐姐高薪聘请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让王大凡获得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汪晓棠不仅传授绘画技巧,还教导诗词歌赋,在其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在陶瓷艺术领域崭露头角。1915 年,他的作品《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成为当时唯一的金牌得主,彰显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王大凡的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常以 “渔樵耕读”“琴棋书画” 等为题材,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完美融合,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人文情感的艺术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艺术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 “渔樵耕读” 代表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四种重要职业,反映了当时社会平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人们对祥和、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等因素,王大凡的瓷板画作品存世量相对有限,尤其是完整的四条屏瓷板画更为稀少,这也使得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也正因其价值高,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仿品,掌握鉴定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真假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笔法线条窥探真相
(一)真品的线条之美
王大凡瓷板画的用笔用线极具特色,类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在创作中多采用中锋用笔 。中锋行笔时,笔锋在笔画的中心运行,使得线条具有朴拙、厚实、圆润的特点,每一笔都充满力量感和质感,仿佛能看到画家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沉稳。
在描绘人物的衣纹时,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随着人物的动作和姿态自然地转折、起伏,能够精准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动态。比如描绘一位正在行走的人物,其衣纹线条会根据步伐的节奏和身体的摆动呈现出不同的弧度和疏密变化,让观者能感受到衣物的飘动和人物的灵动。在描绘发丝时,线条细腻入微,根根分明,仿佛能感受到头发的柔顺质感。而在勾勒背景中的树木枝干、花草茎叶时,同样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王大凡画作的章法也很别致,有着独特的装饰味,这是他长期艺术实践和对传统绘画理解的独特体现。以描绘渔夫的蓑衣为例,他会用密集而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蓑衣的纹理。这些线条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蓑衣粗糙、厚重的质感,还通过疏密、长短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装饰性的美感,使画面更具形式美,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既能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又能品味到线条本身的艺术魅力。
(二)赝品的线条破绽
仿制品在勾线时往往难以学到王大凡用笔的精髓,总是少了那种圆润劲拔的韵味。有些赝品的线条显得生硬、呆板,仿佛是机械地勾勒出来,缺乏真品线条的灵动性和生命力。在描绘人物衣纹时,真品的线条能够自然地表现出衣物随人物动作的变化,而赝品的线条则可能会出现卡顿、脱节的情况,就像拼接起来的一样,无法准确地表现出衣物的形态和人物的动态,使得人物看起来像是僵硬的木偶,完全没有了真品中人物的生动感。
还有些赝品在勾线时中侧锋并用却不得要领,导致线条粗细不均。在应该细如发丝的地方却粗得不协调,在需要表现厚重质感的线条上又显得过于纤细,质感不佳,严重破坏了画面整体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让整幅画失去了王大凡作品应有的神韵 。
“落地粉彩” 技法:关键突破口
(一)真品 “落地粉彩” 的独特呈现
“落地粉彩” 是王大凡在浅绛彩基础上独创的技法,也是鉴别其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真伪的关键要点 。这种技法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绿等釉后经低温彩炉烤烧成品 。
在运用 “落地粉彩” 绘制人物肌肤时,王大凡通过对彩料的精心调配和独特的绘制手法,使得色彩过渡自然,呈现出细腻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肌肤的弹性和光泽 。在描绘渔夫古铜色的皮肤时,他会巧妙地融合多种色彩,通过色彩的浓淡变化来展现皮肤在阳光下的明暗层次。比如,先用较深的赭石色表现皮肤受光较少的部分,再用稍浅的黄色和橙色轻轻晕染受光面,使皮肤的色泽看起来既真实又富有变化,每一处色彩的衔接都极为自然,毫无突兀之感,让人物形象充满了生命力。
在描绘背景中的山水树木时,“落地粉彩” 技法同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远处的山峦,王大凡会用淡彩轻轻晕染,色彩的浓度和厚度逐渐递减,表现出朦胧的意境,仿佛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悠远、空灵的感觉。近处的树木则用重彩细致描绘,树干的纹理、树叶的形状和脉络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他会根据树木的生长形态和光影效果,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使树木看起来繁茂而富有生机。比如,用深绿色表现树叶的浓密部分,用浅绿色和黄色表现树叶的受光部分,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过渡,展现出树木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树叶的动态。

(二)赝品对技法的拙劣模仿
赝品在模仿 “落地粉彩” 技法时往往存在诸多缺陷。从色彩调配来看,赝品很难调配出与真品一样自然、和谐的色彩。真品的色彩丰富且过渡自然,而赝品的色彩可能会过于鲜艳或暗淡,缺乏层次感和真实感。在描绘人物衣服的色彩时,真品能够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衣服的质感和光影效果,如丝绸的光滑、棉布的粗糙等;而赝品的色彩则可能显得单调、平板,无法准确表现出衣物的材质和立体感。比如,在描绘一件丝绸质地的衣服时,真品会用细腻的色彩过渡来表现丝绸的光泽和柔软质感,随着光线的变化,衣服的色彩也会有微妙的变化;而赝品可能只是简单地涂抹一种颜色,没有考虑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使得衣服看起来毫无质感,就像一块僵硬的布片。
在彩料厚度和质感方面,赝品也难以达到真品的水平。真品的彩料厚度适中,质感温润,触摸时能感受到细腻的纹理;而赝品的彩料可能过厚或过薄,过厚会使画面显得臃肿、粗糙,颜料堆积在一起,失去了细腻的质感和生动的表现力;过薄则会使色彩显得淡薄、无神,无法展现出 “落地粉彩” 应有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质感也较为生硬,缺乏真品那种温润的光泽 ,与真品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王大凡瓷板画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细观人物刻画,识得真容假貌
(一)真品人物的生动塑造
王大凡在人物刻画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尤其注重脸部的细腻描绘,采用类似西洋画中的 “色彩透视” 技法,使人物形象骨骼鲜明,肌肤丰满,富有层次和立体感 。在描绘渔夫饱经风霜的脸庞时,他会先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脸部轮廓,精准地描绘出脸部的骨骼结构,比如颧骨的高低、下巴的轮廓等,让人物的面部形态更加立体。再运用独特的晕染手法,根据阳光照射的角度和强度,将皮肤的明暗变化精准地表现出来,让皱纹的深浅、肤色的质感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
他对人物神情姿态的刻画也十分精妙,能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描绘书生时,通过对眉眼、嘴唇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他的聪慧和专注。书生微微皱起的眉头,透露出他在思考书中内容时的专注神情;而他轻轻抿起的嘴唇,则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执着和认真。书生的坐姿端正,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捧着书卷,这些姿态细节与他专注读书的神情相互呼应,生动地展现出书生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状态,也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 。在王大凡的笔下,人物与所处的场景完美融合,无论是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姿态,都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二)赝品人物刻画的呆板
赝品在人物脸部刻画上往往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真品那种细腻的明暗变化和立体感。在描绘人物脸部时,可能只是简单地勾勒出轮廓,没有深入刻画骨骼结构和肌肉起伏,使得人物脸部看起来扁平、缺乏立体感,就像一张平面的剪纸,没有生动的质感。在表现皮肤质感时,也没有真品那样细腻的色彩过渡和晕染,无法展现出皮肤的真实质感,显得十分粗糙。
在人物神情和姿态的表现上,赝品也显得十分生硬和不自然,难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可能只是机械地模仿真品中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却没有把握到人物的神韵,导致人物神情呆滞,动作不协调,仿佛是被硬生生摆放在画面中的木偶,无法与周围的场景产生自然的互动,让整个画面缺乏生气和活力,与真品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
不可忽视的款识与印章
(一)真品款识印章的特征
王大凡瓷板画的落款印章,是鉴别真伪、追溯创作背景的关键要素。他的书法以行书独树一帜,俊逸秀美中透着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的韵味,题款常常于诗文之后落下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如 “黟山大凡王堃作于希平草庐”,其中,“黟山” 指代他的祖籍安徽黟县,表明根脉所在;“大凡”“王堃” 为其名,强化作品归属标识;“作于希平草庐” 点明创作地点,希平草庐是他的斋名,也是艺术创作、读书静思的私密空间 。还有 “黟山樵子大凡写于昌江之希平草庐” 的落款,“黟山樵子” 是他对自我身份的别样界定,超脱尘世纷扰,追求质朴纯真的创作境界;“写” 字强调创作过程如同书写文章般一气呵成,兼具书法笔韵与绘画灵动 。
与这些落款对应的印款,诸如 “大凡”“王堃”“王大凡作” 等篆款,以及底款 “希平草庐”,皆以其独特的篆法、布局和钤印力度,彰显着王大凡的个人风格与艺术追求 。真品落款印章字体清晰规整,笔画的起承转合间尽显流畅与自信。由于历经岁月磨砺,印章会呈现出自然的磨损痕迹,边角圆润、印面古朴,与作品整体的年代感相得益彰,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作品背后的故事 。
(二)赝品款识印章的漏洞
赝品在款识和印章方面往往破绽百出。字体可能模糊不清,结构松散,笔画的书写缺乏力度和韵味,就像是随意拼凑而成。有些赝品的印款还有描摹的生硬感,线条不流畅,转折处显得刻意而不自然 。
在印章的磨损程度上,赝品也难以模仿出真品的自然状态。要么磨损程度与作品所宣称的年代不符,显得过新,没有岁月留下的痕迹;要么就是刻意做旧,痕迹明显,比如人为地用砂纸打磨印章边缘,导致磨损痕迹不自然、不均匀,破坏了印章原有的美感和历史感,与真品的古朴韵味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被有经验的藏家识破 。
借助工具与技巧,精准鉴别
(一)工具辅助鉴别
在鉴定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时,一些简单的工具能发挥大作用。手电筒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瓷板画的色泽、层次和笔触等细节 。将手电筒的光线以 45 度角照射在瓷板画上,从侧面观察,真品的色彩会显得更加鲜艳明亮,色泽浓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而且色彩过渡自然,层次感丰富 。在观察描绘山水的部分时,光线能清晰地展现出远处山峦用淡彩晕染出的朦胧意境,以及近处树木用重彩细致描绘出的枝干纹理和树叶繁茂的层次感,让画面的立体感更加突出。光线还能使笔触的细节更加清晰,真品的笔触遒劲有力,如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多为中锋用笔,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能看到画家运笔时的力量和节奏 。
放大镜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款识和印章的细节。通过放大镜,真品的款识字体清晰规整,笔画的起承转合流畅自然,能看到书法的韵味和笔力。印章的细节也能被放大呈现,真品印章的篆法规范,布局合理,钤印力度均匀,印文清晰,由于历经岁月,会有自然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在放大镜下显得真实而自然 。

(二)对比与分析技巧
对比法是鉴定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的有效技巧之一。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已知的王大凡真品的高清图片、实物资料或者前往博物馆观察真品,将待鉴定的作品与这些真品进行仔细对比 。对比绘画风格,包括笔法、线条、色彩运用、人物刻画特点等。如果一幅待鉴定作品在这些方面与真品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它很可能是赝品 。比如,真品的人物脸部刻画细腻,采用 “色彩透视” 技法,使人物骨骼鲜明、肌肤丰满、富有立体感;而赝品如果在脸部刻画上缺乏这种细腻感和立体感,就很值得怀疑。
分析法也是重要的鉴别手段。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整体构图、细节处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王大凡的作品通常构图严谨,人物与背景的比例协调,细节处理一丝不苟,能体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艺术的追求 。如果一幅作品构图混乱,细节粗糙,与王大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不符,就需要进一步探究其真伪 。还可以结合王大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能会有一些风格上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判断作品是否符合其相应时期的创作特征 。
了解传承,辅助判断
(一)真品的传承脉络
了解王大凡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的历史记录和传承情况,也是辅助判断真伪的重要手段。真品王大凡的作品在历史上往往有明确的记录和传承谱系,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博物馆藏品等途径进行核实 。一些博物馆收藏的王大凡瓷板画,都有详细的入藏记录,包括作品的来源、流传过程等信息 。这些记录不仅能证明作品的真实性,还能让我们了解到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转情况,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
(二)赝品传承的模糊
赝品则往往缺乏这些信息,或者其声称的传承信息与已知的历史资料不匹配。如果一件号称是王大凡的四条屏人物故事瓷板画,无法提供清晰的传承脉络,或者其传承故事存在逻辑漏洞、与王大凡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不符,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赝品 。有的赝品声称是从某位与王大凡同时代的名人手中流传下来,但经过考证,这位名人与王大凡并无交集,或者其生活轨迹与作品所宣称的传承路径相矛盾,这就足以让人对该作品的真伪产生怀疑 。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