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理寺桃花》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诗人的哲理思考。全诗仅28字,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规律的敏锐观察和豁达的心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确切来说,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诗中,他触目所见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他偶然发现桃林的惊喜,我让此刻读此诗的我们,会心一笑。
桃夭《诗经南风周南》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唐寅 《桃花庵歌 》 明代这首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05),距离唐寅因科场舞弊案断送仕途之路,已过去六年了。此时的唐寅,历经人生剧变,从"江南第一才子"的云端,跌入市井小民,诗中的"桃花仙人",实为诗人自铸的精神人格。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