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清雅而端正的“馆阁体”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    时间: 2025-5-19 10:48:33     标题: 清雅而端正的“馆阁体”书法

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25-5-19 10:50 编辑

这位“臭名昭著”的状元,写出清代“最美”书法,让乾隆心服口服                                                                  2025-05-18 13:45                                        

发布于:天津市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博览群书,倾注了无数心血在抄写经典文献上。他们在传统中庸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逐渐培养出了非凡的艺术修养。同时,由于科考试卷的要求必须书写清晰干净,以便于考官阅览,古代文人因此磨练出一手整洁而优美的书法。

尤其在明清时期,书法家们如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及沈度等人的风格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清雅而端正的“馆阁体”。这一书体笔画规整、匀称有序,完美契合了科考的需求,成为了当时考试中普遍采用的字体,使文人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尽管在现代人看来,“馆阁体”显得有些僵化与拘谨,但它忠实地承袭了传统的书写法则。在后续的深造中,其不仅确保了书写时运笔的稳健与连贯,还融入了更高的艺术性,使得笔画之间流畅生动、优雅轻灵,令人仰望其书法技艺,远远超越了今时的学者。

以清代状元梁诗正和探花董诰为例,两位书法家的技艺不仅受到皇帝的赞赏,同行的书法家们也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其传世作品至今仍颇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还有另一位状元,他的书法造诣同样令人敬佩,令乾隆皇帝为其折服,他就是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出身于江苏金坛,其家族渊源深厚,曾祖担任过袁州知府,祖父为山西的学政,父亲于树范则任职宣平知县。这一切使得于敏中自幼受穷书之熏陶,熟读四书五经,五岁时便能顺利阅读《大学》和《尚书》。

在他15岁时,便在科举中取得举人的资格。乾隆二年(1737年),他年仅23岁便一举成名,获得状元称号。由于其书法出众,乾隆帝对此非常器重,于是将他任命为“代笔”,在宫廷中负责撰写诰命、制敕、传记及诗章等重要文书。

如今我们所见的于敏中字迹,大多是他为名家字画所作的题跋,其书法用笔圆润飘逸,洒脱而规范。他的风格受“二王”、米芾、赵孟頫等名家的影响明显,字形开阔明亮,骨力刚劲有力,气韵沉稳而和谐。

尽管于敏中曾参加科考,但他的书法突破了“馆阁体”的单一与平直。他吸取了米芾书法那种潇洒飞扬的笔画特点,其行书豪放而自如,运笔轻松灵动,侧锋激扬,用中锋则显得笔画厚重大气且富有变化,使得整篇书法生动且风格鲜明。

在他结字之中,常能看到董其昌的韵味。例如,在书写“物”字时,他特意留有较大的白色空隙,而“花”、“形”、“竹”等字也颇具类似的写法。字形外紧内松,开阔而大气,墨色随着运笔的轻重逐渐变幻,转折或收笔的地方,给人一种苍劲生涩的触感。

这一点在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时常可见,能够使书法的气韵显得空灵广远,变化多姿,其艺术格调尤为丰富,不乏壮丽的浑厚之感,同时也透着仙灵飘逸之气。于敏中的每一笔都古雅而生动,不逊色于同代书法家,俨然成为清代书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尽管于敏中生前声名显赫,离世后却因家中财产争夺引发了连串的丑闻。乾隆帝得知后,派人介入处理此事,意外曝光了他生前的贪污问题,查出盗用公款达200万两银子。随后的调查还发现于敏中在其他贪污案件中也有涉及,令乾隆帝愤怒不已,最终将其“贤良祠”撤销,名声一时间臭名昭著。时至今日,了解他的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您对于于敏中的书法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与讨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