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为母亲写下一生中最长的诗作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5-23 10:13:18
标题:
毛泽东:为母亲写下一生中最长的诗作
毛泽东:为母亲写下一生中最长的诗作
2025-05-18 13:31
发布于:天津市
文/梁贤之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性格严厉且固执。毛泽东曾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交谈中回忆道:“当我刚刚识得几个字时,父亲便要求我开始为家里记账,并且要我学珠算。既然父亲如此坚持,我只能在晚上默默地开始记账。他对我如同‘监工’,一点也不能容忍我空闲,不记账时就让我去干农活。他脾气暴躁,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打我和我的两个弟弟……”
随着毛泽东掌握了记账技能和算盘的使用,1910年秋,毛顺生将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然而,毛泽东并不愿从事商业工作,他内心渴望能够进入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学堂读书。由于深知父亲固执的脾气,他知道单凭自己的说服力量是无法改变父亲的决定的,因此他没有选择与父亲争辩,而是联系了作为塾师兼族兄的毛宇居和外婆家的亲戚一同劝说,最终毛顺生同意让他继续求学。这一天早晨,毛泽东即将告别父母,前往东山学堂求学,送行的除了父母,还有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和老师毛宇居等人。平日里严厉的父亲也不禁留下了眼泪。后来毛泽东曾坦言:“老头儿是个克勤克俭的人,他的严厉虽然让我吃了不少苦,但也让我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
1919年,母亲去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决定将长期劳累的父亲接到长沙调养,以帮助他缓解痛苦和疲惫。毛泽东和弟弟们陪伴着父亲在长沙的一家照相馆里合影留念,这是毛泽东以此方式表达他对父亲深深的孝心和情感。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伤寒去世,享年50岁。当时毛泽东正带领代表团在北京请愿,他痛苦地对杨开慧感叹道:“我真是个不孝之人,事事失误,既未能为母亲送葬,现在泽民来信告诉我,父亲也不幸去世,我却无法回到韶山冲……”
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已有32年之久,直到1959年6月25日,他怀着对故乡和父母的深深怀念回到了韶山。第二天清晨,毛泽东没有安排正式的行程,而是独自一人快步走向故居对面的南竹皂。等到其他人赶来时,他已悄悄地来到父母的墓前,折下一束松枝放在墓顶,双手合十,虔诚地鞠了三次躬,轻声说道:“父亲,母亲,我来看你们了!前辈辛劳,后代享福,下次再来看你们!”回程时,毛泽东对同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不能忘。”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为国捐躯的领袖,内心却依旧深深怀念父母,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
◆1919年11月,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左二)、堂伯父毛福生(右二)以及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与严苛的父亲截然不同,她是一位温和、善良的女性。无论亲近或远离的邻里,她总是真诚待人,关心穷困家庭,并且以礼相待。对于丈夫毛顺生的节俭、严苛和暴躁,她通常选择默默忍受。正因如此,毛泽东对母亲抱有深厚的敬爱与孝心。他曾打趣地说,他家分为“父党”和“母党”,而他则是“母党”的一员。
1919年春,毛泽东因恩师杨昌济的介绍,开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当得知母亲病重时,毛泽东立即返回长沙,准备照料母亲。那时的交通非常不便,从偏远山区到省城长沙治疗,实属艰难,这也显示了毛泽东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在长沙,毛泽东亲自为母亲服侍药汤,毫不懈怠。期间,他与弟弟们陪着母亲拍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文七妹一生中唯一的一张与儿子们的合影,或许毛泽东已经预见到母亲的病情无可挽回,留下这张照片以作纪念。
◆1919年春,毛泽东与母亲文氏、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因病去世,享年53岁。得知噩耗的毛泽东赶回韶山时,母亲已去世两天,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大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依然在呼唤他的名字,这让毛泽东心如刀绞,痛不欲生。面对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他深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痛楚。那天夜晚,毛泽东跪在母亲的灵位前,以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诗《祭母文》(97句),深情地追溯母亲的一生,并表达了自己无尽的孝心。他还写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也,一掬慈容何处寻?”母亲的影响,使毛泽东的慈悲情怀升华为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以及为穷苦人谋取幸福的理想。
“百善孝为先”,毛泽东的孝道可见一斑,他不仅对父母尽心尽力,也深知恩师和前辈的养育之恩。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5-5-24 05:01:57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