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是如何一步步学习、思考、实践,直到最终成为伟大思想家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5-24 09:09:44     标题: 毛泽东是如何一步步学习、思考、实践,直到最终成为伟大思想家的

毛泽东是如何一步步学习、思考、实践,直到最终成为伟大思想家的                                                                    2025-04-27 16:00                                        

发布于:天津市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毛泽东很伟大,但是他的伟大仍然是人的伟大。
他并不是神,不是宗教里无所不能的人物,他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思考,来成为一名罕有的伟大成功者的。
历史会欺骗人。
尤其在历史上,但凡大人物出生,都会天生异象,与众不同。
而毛泽东不是,毛泽东出生时,并无任何天生异象,他只是诞生在湖南韶山冲一户农家里的男婴,是一名农民的长子。
毛泽东的小名叫三伢子,他在16岁之前,还没有离开过离家稍远一点的地方。
现代的孩子都是早早的,已经见识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坐过飞机高铁,见过大江南北。
那个年代不是这样,毛泽东就是在一个韶山冲的山洼里度过了人生的整个少年时光。
毛泽东早年没有接触过什么大场面,也没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仅仅是在私塾读过几年的传统国学。
其余时间,他都和其他普通的农民孩子一样,拔草、放牛、砍柴、拾粪,与乡间伙伴玩耍,在山坡田间打闹。
唯一出众点的,是他的家庭算富农阶级,在底层的农民阶级里算是条件好的。

毛泽东的父亲叫做毛贻昌,在当地做一些大米的买卖,也拥有几十亩的田地,全家吃喝穿倒是不愁。
所以毛贻昌一直想让毛泽东学习做生意,以后好继承家里的大米买卖。
但是毛泽东似乎对这些不感兴趣,相比做生意,他还是更爱读书学习。
最后,在毛泽东自己的坚持下,毛贻昌只好同意毛泽东继续读书。
所以在毛泽东16岁那年,便去了邻近湘乡县的东山小学堂读书。
走之前,他写了一首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很多人会说,毛泽东是天生的人中龙凤。
这绝对不假,是事实。
但,他在后天的磨练,才是将天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所以一个人天生禀赋再好,智力再高,如果没有后天锻造,那天生的王者也只是普通的青铜。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头上还留着大清的辫子,政治、革命,这些都还和他没有关系。
毛泽东到了东山学堂,发现和在私塾学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在私塾他学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
在这里,他学的是近现代的西方知识。
包括当时中国没有的物理,以及世界历史、地理等。
这让他眼界大开,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同时开始拼命学习,吸收知识。
在东山学堂,他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有美国,有欧洲,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这对他是个冲击,但也是巨大的成长契机。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待了半年,接着有一位叫做贺岚冈的老师,他要被调去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
贺岚冈很看好毛泽东,他说,如果毛泽东想去长沙读书的话,可以带上他一起。
于是,命运的下一阶段来了。
在东山学堂拼命学了半年知识的毛泽东,就跟着贺岚冈去了省城长沙。
省城是个大地方,比毛泽东之前见过的世界都大。毛泽东已经17岁了,这才是第一次进省城。
毛泽东来到长沙之后,首先进入了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在湘乡省中学里,他开始接触到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思想。
这个时候,所谓政治上的“平等”、“共和”的概念,才第一次进入到他心里。
小的时候毛泽东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书里官逼民反的情节让他很愤慨,他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
所以,在湘乡省中学,他接连做了两件“大逆不道”的事。
第一是在学校的公告栏上公然发表自己的政见。
当时国内政治气氛很紧张,他这种行为让很多人都替他捏了把汗。
第二是“剪辫子”。
毛泽东留了将近18年的清朝辫子,在得知皇帝不愿意立宪变革的时候,愤慨地将辫子剪了下来,还撺掇其他同学一起剪。
这两件事,让他差点被开除,最后得了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
沉下心来,潜龙勿用!
很快时间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到达高潮,毛泽东选择了退学,当兵!
当时国内的环境极其复杂,大家何去何从谁也不知道,毛泽东选择当兵也是对自己理想和命运的一次探索。
毛泽东在军队里待了半年,没上过战场,但他熟知了军队内部的情况。
大家应该知道1927年三湾改编的事。
可以说毛泽东如果没有这么一段短短的从军经历,他是不会对军队内部官兵严重不平等的情况如此了解,进而或许都不会有意义巨大的三湾改编。
所以一个人在前期认真做过的事,指不定就会在后期的某个阶段派上大用场。
一个人做事时,认真、踏实、努力,总是有利无害。
参军半年后,毛泽东发现自己已经获得了想要的,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于是就退出了。
之后,毛泽东经历了一个迷茫阶段:
他想过报考警察学校…
还想过学习肥皂制造…
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继续读书,先用知识来丰富自己。
于是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文化知识。

第二年,省立四师被编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是著名的湖南一师。
这件事还是很幸运的。相当于你刚考入一个二本院校,结果隔年学校就合并进了一本,成了重点院校。
这还是很幸运的。
但是,运气仍然是建立在毛泽东先考入省立四师的基础之上。
所以,运气有时尽管很难预料,但是它和个人的努力总有一些离不开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
有句话叫越努力越幸运,细琢磨是对的。
在湖南一师,毛泽东停留了足足五年时间。
在这五年里,毛泽东不断地学习、思考,结识良师益友,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这段时间,毛泽东算是把心沉下来了,不再看外面繁华浮躁的世界,而用心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然后沉下气去做,默默地积累自己,修炼内功。
而在毛泽东默默无闻的同一时期,著名的学者胡适已经是社会名流、文化圈的意见领袖,而胡适才比毛泽东大2岁。
这个时候的周恩来,也已在日本留过学,接触了马克思思想,见识了外面的世界。
而周恩来比毛泽东还要小5岁。
而25岁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而且年龄也不算小了。
有些人喜欢神化毛泽东,说“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焦虑”,“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从来不迷茫”,“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方向在哪里”。
这些话,我认为,有一些问题。
毛泽东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是有着鸿鹄之志的年轻人,不可能不对未来忧虑、烦扰,只是不同的,他一直在积极实践摸索罢了。
历史上所有的思想者、哲学家,都是从迷茫、怀疑开始,经历探索、证实阶段,最后修正、改变,甚至是彻底推翻自己原先的思想,建立最终的认识。
毛泽东是一名合格的哲学家,精粹的思想家,他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
伟大的思想是怎样炼成的
在湖南一师毕业之后,1918年,经过一系列机缘,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做了一名管理员。
期间,他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这是一个极大的收获和机遇。
期间,他还放弃了一次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这可是个绝好的机会,但是毛泽东放弃了。
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
但,能说明的一点是,他这时已经有了自己坚定的主见。
就这样,一路摸索着,思考着,实践着,前进着!
在五四运动前后,也就是1919年左右,毛泽东终于在北京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思想,读到了共产党宣言。
彼时的他,就像是令狐冲遇见了风清扬,嗅到了独孤九剑的秘籍一样。
他敏锐地感受到,这是适合自己的思想,也是适合彼时中国之出路的思想。

毛泽东并非在此之前没有哲学基础。
他在湖南一师时,就跟着老师杨昌济学习了当时西方的哲学。
包括我们知道的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还有尼采,他们的思想毛泽东在这之前都是学习过的。
中国的国学更不用说了,毛泽东一生读文读史读哲,习惯早在少年时期已经养成。
所以遇到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努力后的命运罢了。
命运不可控,但努力可以。
凡事没有尽力,命中就会有遗憾;
尽了力,即使命运不合人意,也不会再有缺憾和抱怨。
毛泽东一生,基本都做到了事事尽力。

后来,毛泽东的思想大体上再没有变过方向。
在实践上,他从创立各种学会、报刊,以及组织学生运动,建立地方共产主义小组,没有停止过认真做事。
在思想上,他不断思考、修正,从实践中总结,同时在实践中验证。
按他自己后来的话说,那就是“在实践中认识,认识后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如此周而复始…”
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便是最快的成长。
毛泽东抓住了每一次能够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正是这些让他的认识远超于他人。
而不断地实践,也让他的写作、阅读、学习、组织、演讲能力不断提升,直至最后由量变到质变,使他成为了非同寻常的第一人。
就这样,毛泽东凭借着独特的哲学高度,不断进行着实践的摸索;
而反过来,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总结,又上升为哲学的理论来反哺他……
内个,各位大侠,咱们打断一下…
我是你们的作者…
是这样,
这篇文章我本来打算一口气把一生讲完,但写到这里才发现已经三四千字了…
而本文已极力压缩,再短就不行了!
So…
再往下写,
一来影响阅读,二来我嫌太长…
所以!
之后的部分,咱们另起炉灶吧!
我琢磨琢磨,怎么写得更短点…
那就…
道个歉,我先闪人了…
咱们回见!

————今天是1月15号,后半文写出来了,戳下面:
30岁之后的毛泽东是靠它才成功的:你也应该看看,有益自己的人生
#尼采的胡子#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