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张金福文学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张金福2015    时间: 2015-11-3 15:26:32     标题: 张金福文学评论

放声讴歌军民奋战英雄壮举

艺术再现营口解放战争史诗

——贾新昌军旅系列小说评略


我国著名军事文学专家朱向前、柳建伟于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在《光明日报》、《文论报》对军旅文学曾撰文评论云:“文革前17年,最活跃的军旅作家基本上以自己亲历的战争生涯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所写出的长篇小说均取得重大文学成果;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一些青年作家群体由于普遍缺乏战争经历,描写的领域是和平时期的军旅生活(七、八十年代之交‘南线’战争题材的作品除外);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作家由于对军旅生活不熟悉,加之作家精神软化,学养匮乏,导致其胸襟的狭窄,陶醉小情小趣不能自拔,美学目标暧昧,风格定位模糊,语言、学识和思想的贫困,已无法表达新时代的主体精神。”有鉴于此,“军旅文学的创作应调整到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有望“出现大作为,大格局”。笔者认为,评论者对军旅文学红色经典的充分肯定,对转型期军旅文学的中肯批评不无道理。而对军旅文学创作方向的调整建议是有独到的眼光和深远予见的。

我市作家贾新昌同志于本世纪初的2004年写成的《碧流河畔的枪声》(包括此前的<赤山风云>)这一长篇小说就有力地印证了朱向前等人以上的深刻见解,就是我市在军旅文学创作方向的调整期较早出现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如同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等,从不同角度和视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在解放战争期间正确地贯彻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军事战略部署,军民团结奋战,克服困难险阻,同国民党反动派顽强作战,最终取得胜利解放全中国的壮丽事业。如果说,《保卫延安》是在西北战场上粉碎胡宗南二十几万蒋匪军的光辉记录,《红日》是在华东战场全歼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天之骄子”、“常胜将军”张灵甫七十四师的生动写照,《林海雪原》是在白山黑水间同国民党残匪之间展开周旋作战的奇特一幕,那么贾新昌这部小说则是辽沈战役最后一仗——营口、大石桥、盖州解放胜利的艺术再现和历史缩影。以上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群体的不朽丰碑,是军民团结战斗的宏伟画卷,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赞歌,均表现了同样的主题。

这部小说是作者从“三个学校”毕业的最好成绩

我记得,著名作家峻青曾说过,一个出色的作家要到“三个学校”即生活学校、政治学校、艺术学校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贾新昌这部小说的完成就是从这“三个学校”毕业了的最好成绩——他从17岁就参加了解放战争并奔赴近半个中国有关战役的战场即来到战场的学校;从抗美援朝归来就到高等军事学校提高,经受长期斗争的政治考验即来到政治的学校;他在部队这座大熔炉中度过了30余年,接受人民战争军事艺术的熏陶很深,也到了艺术的学校。从这“三个学校”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难得的人生体验,而且获得的人生理想、坚定信念、革命情操、丰富学识、广阔胸襟恰恰是一般年轻作家所不具备的。贾新昌虽然因家贫小时候只念二年书,但他从革命战场走来,从这“三个学校”毕业写出二十几万字的优秀小说,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作者的老上级——抗美援朝期间一直工作在彭总身边、志愿军总部机要秘书赵明德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高度评价这部书,为我们欣赏理解她的价值指明方向。看过这部书,就会觉得书中人物都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地向我们走来,按照历史规律、各人生活轨迹、性格发展逻辑、互相碰撞冲突交织演出一幕幕令人震撼的战争活剧,从而把解放营口各城池的战役放在整个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中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红色经典营口版的艺术再现。作者贾新昌就是营口地区迄今为止创作解放战争长篇文学的佼佼者之一。作者对营口地区的解放文学或辽沈战争文学创作的贡献,将深深印在广大读者心中。

全书主人公、主要人物美学目标之考量

主人公为理想人物。据《营口市志》(第一卷修订本)的《大事记》记载,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营口、海城、辽阳等各大据点,大石桥铁路中断。而对这些战略要地的收复,特别是对营口、大石桥、盖州的收复战役并不是我军的一个部队一次性独自进行的。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2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南独立一师(一团和三团)、人民解放军九纵25师、辽南独立二师等多次对以上要地攻歼,不仅迫使王家善部队起义,还第四次解放了营口。当年在攻打大石桥的一次战斗中,本书作者因英勇作战被评大功一次和三等甲级伤残军人。离退休以后,他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记忆和感悟所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却塑造、树立了一个为解放大石桥、盖州、万福、赤山和营口参战到底的英雄连长(后升为营长)崔大猛成为本书的主人公。作者的创作方法是以一个人物原型为根据,再用其他类似原型作补充,创造出这样崭新的人物典型。这其中就贯穿了作者对崇高境界追求和向往的美学目标。据作者介绍,生活原型中的崔大猛在解放大石桥的一次战役中就已牺牲了。而本书写崔大猛,各章节均有他,他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集机智、勇敢、豁达、爱兵、重情、侠义于一体,既是师团首长赏识的人,又是连队战士爱戴的人,还是驻地百姓喜欢的人。很显然,这样的理想人物体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奋进昂扬的时代精神,对今天的军官、战士也有楷模作用和教育意义。

爱情描写新美如画。作者对作品人物美学目标的理想化追求,还表现对主人公新美如画的爱情关系的描写上。爱情描写似乎成了文学作品中一种永恒的题材。而本书对主人公崔大猛、金碧云的爱情描写,不仅在整个作品中占相当比重,而且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作品的主干。书中所描写的他(她)们的爱情关系是健康美好的,是建立在真诚友谊、相互了解与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人民战士的爱情,是排除了任何陈腐观念和庸俗气味的纯洁爱情。小说对崔、金二人的感情活动描绘得细微传神,都能摆正革命、爱情的关系和位置。表现了除战场上显示的刚的另一面即人物性格的柔性。有刚有柔,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战士。“无情未必真豪杰”。站在读者面前的崔大猛不只是只会打仗的色调单一的钢铁战士,而是一个血肉充盈、情态宛然的真豪杰!而金碧云与崔大猛的谈话,自然、热烈又有几分含蓄,有时兼有泼辣、挑战性。贾仁昌、金秀清的言行有丰富的潜台词,则反映出纯朴而高尚的心灵美。而积极向上、单纯、质朴、顽强、好胜,又都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对爱情描写也同战事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同人物命运融合起来,于战争生活的错综变幻之中,呈现人物关系微妙的爱情纠葛。他俩由师兄妹的纯真关系而发展为爱情关系,直到东北解放以后,在蟠龙山下由师长、县长主办,同时与贾仁昌和金秀清、杨朝信和于兰、贾新民和孙亚琴举行集体婚礼。这是解放战争对他们的最好赠礼,也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以上这些描写显示了作品对爱情描写的深厚旨趣与高远境界。是当下市场经济大潮中文学作品爱情描写不可企及的范本。

艺术风格定位之考量

全书艺术风格明朗化。该作品粗犷、雄浑、豪放、明快的风格特征,是对定位模糊、胸襟狭窄、孤芳自赏类的军旅文学作品的超越。突出表现在小说围绕“五打蟠龙山”即一打蟠龙山,围剿505团;二打蟠龙山,消灭27团;三打蟠龙山,攻打王三炮;四打蟠龙山,歼灭独立师;五打蟠龙山,全歼交警总队。“三渡碧流河”即一渡碧流河,攻打盖州城;二渡碧流河,解放营口;三渡碧流河,消灭宋大干的主要内容,用文艺笔法塑造了敌我双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雕塑感和立体感。而对这些战役的描写在形式上各有特点,在内容上独立成篇又不相互游离,呈现一次次战斗的有机联系,环环相扣。在事件发展的主干上旁逸出一些枝节,在故事的关节中巧妙插入一些偶然性事件,使全书布局严谨、针线紧密,情节曲折离奇、跌宕多姿。常常是奇峰突起,扣人心弦,令读者感到突然性的惊险,进行中的迷离,预料的消失,当下的疑惑。这些情节发展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纵横贯穿,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为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而不忍释卷。

这部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还表现在对战争各侧面的总体把握上。对解放战争期间营口地区的各个战役的描绘,时而反映整个战场双方态势及战场局势的演变,时而对某一局部作细致摹写,其惊心动魄的氛围,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作品所写画面既有正面战场的双方交锋,又有彼此摸底的隐蔽内线;既有解区根据地人民的全力支持,又有深山老林顽匪的反扑;既有敌我双方尖锐斗争,又有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诸如部队战役之间的转移、行军、休整、演练,上级首长对下属部队严格要求与真诚帮助,营部总结表彰会,连队文艺演出活动,山乡村民的热情慰问、长辈对青年婚事的及时过问等),犹如一幅色彩绚丽的生活画卷。作品通过主人公和书中人物对每次战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缅怀,对革命烈士的赞词,无不洋溢着对英雄的崇敬激越的感情,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而对反面人物(国民党军中的顽固分子、土匪、特务、叛徒等)的描写,揭露批判了他们的狂妄、矜持、愚蠢、凶残、狠毒、诡诈、欺软怕硬、各怀鬼胎、尔虞我诈、互相拆台等丑态演绎的百丑图;对于他们暂居地形优势布防之严密、战术之刁滑造成我方一时失利,充满了刻骨的憎恨。小说写到由于我方正义在手,有人民支持,军民奋斗,最终彻底战胜了这些反动派的垂死挣扎,使作品展开慷慨、悲壮、激昂的笔调,呈现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描写解放军的无畏、神勇之同时,写出的一些浓郁的生活场景,抒写的优美健康的爱情情节,军民亲如一家的温馨气氛,使作品张驰结合,急缓相间,疏密得当,波澜起伏,很有生活情调和人情味。加之口语化的语言特色、地方谚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适当引用,使作品如同影视文学引人耳目。是作者将小说写作与影视文学创作融为一体的先例,亦是小说作者、文学编辑、影视导演身份转换的有益尝试。

谨以此文缅怀为解放营口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五周年。



作者: 思雨    时间: 2015-11-20 09:48:53

赞!好文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