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62年七千人大会,主席以两首相同题目的诗,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6-1 06:02:24     标题: 62年七千人大会,主席以两首相同题目的诗,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62年七千人大会,主席以两首相同题目的诗,激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2025-05-31 12:49                                        

发布于:天津市
   
        1961年11月6日的早晨,毛主席交给秘书田家英一项任务:“帮我找一些林逋的诗文,若能今天下午找到并交给我,那就太好了。” 林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以高洁的品行和不趋利避害的个性为人称道。晚年,他隐居在杭州西湖一带,创作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流传千古。毛主席历来热爱古代诗词,对文学也有深厚的造诣,时常让身边的秘书帮助收集古人的诗文。
田家英并没有多想,很快便找来林逋的几首诗篇,并在当天下午将它们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拿起诗篇,专注地阅读,细细品味,喜欢的诗句便会被他记录在本子上。那时,他特别对梅花的诗词情有独钟,不时反复研读这些古人的作品。此时,毛主席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虽然这首词不像《沁园春·雪》那样宏伟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放之感,但它依旧展现了毛主席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诗词号召全党及全国人民要咬紧牙关,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梅花作为象征,展示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寒环境下,仍要在艰难困苦中盛开,带来春天的希望。
此时的中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然而,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困境中依然坚定前行,期盼着未来的春天和希望。

1962年1月11日,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中共中央、各大省市党委、地委、县委、各大厂矿及军队的代表,共有7000多人,会议因此也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我国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接下来的生产工作作出调整。

与会人员在会议开始时收到了一份文件,其中收录了两首同名词——《卜算子·咏梅》,除了毛主席的版本外,另一首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文件还附有一段注释,描述陆游词作的背景:“作者因北伐失败,遭遇了皇帝的冷遇和卖国分子的打击,陷入孤立的困境,因此写下了这首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词把梅花描写成了自己一生的写照。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正值北宋内忧外患,奸臣当道,金国虎视眈眈。家国之痛让陆游早年饱受流离生涯,而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只剩南宋苟延残喘。陆游在其后的人生中屡次遭遇排挤,特别是在对金朝的抗争中,他与投降派的对立日益加剧,最终失去了仕途的机会。尽管如此,陆游依然不改报国之志,他通过这首《卜算子·咏梅》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悲凉与坚持。

这首词的基调充满孤独与悲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展现了陆游无论如何境遇低谷,依然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毛主席在读到陆游的这首词后,对身边的秘书说道:“陆游的这首词太过悲观,不符合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态度。”于是,他决定写下自己的一首同题词作,虽题相同,但“反其意而用之”。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虽同样题名,却在格调上截然不同。毛主席在词中并未展现梅花的孤独与寂寞,反而赞美梅花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毛主席以梅花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勇敢,传达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全国人民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前行,迎接胜利的春天。
郭沫若曾深刻解读毛主席的这首词,认为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中国情势息息相关:毛主席借梅花表达人民坚韧不拔的决心,也呼唤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像梅花一样,在风雪严寒中勇敢绽放,传递春天的希望。
当时中国正面临重重困境,正如毛主席所写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建国初期,由于经验不足,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上,出现了过于乐观的错误,导致了“冒进主义”的倾向。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党内出现了批评“冒进主义”的声音。即便如此,许多领导人因过于乐观的情绪,忽视了现实的严峻挑战,导致经济建设上出现了失误。1957年,《人民日报》提出了“大跃进”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多快好省”向共产主义迈进,并提出在15年内赶超英国的目标。
随之而来的是“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农业、工业等领域的生产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农民们因缺乏专业知识,盲目提高种植密度,导致产量反而下降。与此同时,钢铁工业也推行“大炼钢铁”,大批民众投身炼钢事业,结果却因技术粗糙,导致资源浪费,许多生产的钢铁无法使用。
此外,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还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规模的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根据统计,1960年,人口减少了1000万,而灾区更是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七千人大会”之后,党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为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在短短一年内共同努力,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

毛主席所写的《卜算子·咏梅》正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写照。面对内外压力与挑战,毛主席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与中国人民一起,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迎来了属于中国的春天。

两首同名词的创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精神面貌。毛主席通过词作鼓舞人心,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力量,而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正如梅花般坚定地绽放,经历了无数风雨,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