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白居易“泪眼问花”的深情,刘禹锡“天地一沙鸥”的孤傲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5-6-13 05:14:20     标题: 白居易“泪眼问花”的深情,刘禹锡“天地一沙鸥”的孤傲

白居易“泪眼问花”的深情,刘禹锡“天地一沙鸥”的孤傲                                                2025-06-10 19:43                                        

发布于:河南省
   

                                    

晚归有感

白居易

朝吊李家孤,暮问崔家疾。回马独归来,低眉心郁郁。

平生所善者,多不过六七。如何十年间,零落三无一。

刘曾梦中见,元向花前失。渐老与谁游,春城好风日。

故洛城古墙

刘禹锡

粉落椒飞知几春,风吹雨洒旋成尘。

莫言一片危基在,犹过无穷来往人

白居易《晚归有感》与刘禹锡《故洛城古墙》两首诗,一写人生零落之叹,一咏古墙沧桑之思,看似题材迥异,实则共同折射出中唐文人面对时代变局的精神轨迹。结合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阅历,可窥见其对当下社会的三层启示。
一、诗作内涵与人生境遇的互文
白居易《晚归有感》:宦海浮沉中的生命叩问
此诗作于长庆年间,白居易身处朝堂与江湖的夹缝之中。诗中“朝吊李家孤,暮问崔家疾”的奔波,暗合其“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而“十年间,零落三无一”的哀叹,则源于他亲历的党争倾轧与友朋凋零。元稹、刘禹锡等挚友的贬谪离散,让他深感“渐老与谁游”的孤寂。这种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失落,与其说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不如说是中唐士人群体精神困境的缩影——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局中,文人间的情谊成为对抗时代荒诞的最后堡垒。
刘禹锡《故洛城古墙》:贬谪生涯里的历史凝视
刘禹锡一生历经“八司马事件”等多次贬谪,其诗中“粉落椒飞知几春”的洛城古墙,实则是他人生际遇的象征。古墙“风吹雨洒旋成尘”的衰败过程,与他“巴山楚水凄凉地”的贬谪轨迹形成互文。但诗人并未停留于悲秋伤春,而是以“犹过无穷来往人”的哲思超越时空局限——古墙虽残,却因承载过无数人的生命痕迹而获得永恒。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历史长河的豁达,正是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精神哲学的诗化表达。

二、诗学风格的差异与精神底色的同构
白居易:具象叙事中的生命痛感
白诗以“李家孤”“崔家疾”等具体场景切入,通过“低眉心郁郁”的肢体语言外化内心苦闷,延续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见叶知秋”的笔法,将时代乱离投射于个体命运,使“零落三无一”的感叹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共鸣力。
刘禹锡:隐喻象征里的历史沉思
刘诗借古墙兴叹,以“粉落椒飞”“风吹雨洒”的意象群构建出沧桑的审美空间。古墙作为“历史见证者”与“生命容器”的双重身份,暗合诗人对贬谪经历的哲学转化——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对文明存续的思考,展现出其“诗豪”特有的雄健气骨。
三、对当代社会的三重启示
白居易的诗是“泪眼问花”的深情,刘禹锡的诗是“天地一沙鸥”的孤傲,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唐文人精神世界的两极。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读这两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春城好风日”的珍贵,也能获得“犹过无穷来往人”的慰藉——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始终在每个时代的“晚归”路上,等着与我们的生命经验相遇。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