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溥仪的亲妹妹街边摆摊,马未都拿出一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2025-6-24 05:48:33     标题: 溥仪的亲妹妹街边摆摊,马未都拿出一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溥仪的亲妹妹街边摆摊,马未都拿出一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2025-06-22 12:39                                        

发布于:天津市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内容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述,让文字更丰富些:

---

爱新觉罗·韫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妹妹,两人同父同母。从小,她便被父亲和哥哥宠爱有加,生活无忧,尽享宫廷里的荣华富贵,宛如贵族中的明珠。然而,没有了国家的支撑,家便无从谈起。随着清朝的覆灭,战火纷飞,韫颖犹如一叶飘零的孤舟,在乱世中辗转漂泊。战乱中,她与亲友、丈夫失去了联系,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在街头摆摊卖烟,生活凄凉落魄。

当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第一次遇见韫颖时,这位昔日的格格已经历了无数风雨,心态却异常平和淡然,早已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面对马未都的问询,她耐心细致地一一回答,然而对方带来的珍贵官窑瓷器,她却毫无兴趣,连瞥一眼都没有。马未都感叹道,他见过的最极端的落魄,就是一位公主竟然亲自去摆摊卖烟。正如毛主席所说,这样的女子,是真正走进了人民群众,成为了有志气的人。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随之走向终结。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但由于他与民国临时政府签订了《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清朝旧臣们仍得以居住在紫禁城,每年领取400万两白银的补贴,生活依旧丰裕无忧。翌年,韫颖诞生在醇亲王府,作为家中第三个女儿,她和溥仪是同父同母的亲妹妹。
溥仪的父亲是醇亲王载沣。慈禧太后选定溥仪为皇帝不久后去世,载沣便承担起摄政王的职责,亲自辅导溥仪熟悉朝政,令两人关系异常亲密。韫颖自幼含着金汤匙出生,备受父兄疼爱,身边仆人无微不至地照料她。因排在第三,大家尊称她为“三格格”。由于溥仪居住在宫中,韫颖和几个小姐妹常去宫里陪伴哥哥,成为皇宫的常客。

宫中规矩森严,但溥仪对兄妹们宠爱有加,常常允许他们肆意玩耍,宫廷里无数奇珍异宝映入韫颖眼帘,令她的见识远超一般人。可惜的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清朝大厦将倾,权力更迭不可避免,溥仪曾经的“伊甸园”最终崩塌。

1924年,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撕毁了旧有的优待协议,溥仪被迫离开皇宫,黯然回到醇亲王府。不久,在日本势力的安排下,溥仪迁往天津张园,年仅11岁的韫颖随行前往,居住于英租界的使馆区。载沣嘱咐子女,即使离开紫禁城,也要继续读书学习。

溥仪对妹妹的教育尤为重视,亲自聘请老师教授文化课,英语、日语和算数一应俱全,还带韫颖打网球,让她接触外界新鲜事物。虽然韫颖失去了格格身份,但待遇丝毫未减。
但随着溥仪成为日本傀儡政权的象征,韫颖19岁时,溥仪为她和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麟定下婚约。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且溥仪信任润麟,故此婚事得以促成。

1931年,溥仪在日本操纵下成立“伪满洲国”,韫颖与润麟在新京(今长春)正式完婚。新婚伊始,两人感情融洽,却没过多久润麟被派赴日本军事学校学习,韫颖随行,开始了漫长的分离生活。这并非普通留学,更像是日本人用来控制溥仪的“人质”。

抵达日本后,韫颖体会到了日本皇室的“热情关怀”,被任命为妇女会名誉会长,在皇宫教授皇亲国戚中文。身为格格,却沦为日本皇室的语言教师,这份身份令她颇感委屈。但她明白这是被监视的手段,虽感束缚,却从未表露,常给溥仪写信倾诉心声。
润麟在日本的军事生活也十分严酷,天天训练,身上满是伤痕,韫颖心疼又惧怕。1933年,她以回家探亲为由回到祖国,坚定不再回日本。润麟1938年学成归国,在伪满洲军事学校任教官,夫妻二人终于得以定居长春,度过短暂安稳的时光。

乱世之中,团聚难得。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皇室失去靠山,韫颖带着三个孩子与丈夫失散多年杳无音信。因身份特殊,她不敢暴露真实身份,改名“金蕊秀”,隐姓埋名,苦苦等待丈夫消息。润麟则被关押于收容所,写信多年无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韫颖回到北京,生活艰难。她找到年迈的父亲载沣寻求庇护。载沣当年辞去摄政王职务,平静度日。见到女儿归来,心中既欣慰又感凄凉。载沣的支持使韫颖一家暂得安身之所。

1950年,载沣卖掉醇亲王府,将款项留给子女安置。1951年,载沣病逝。失去依靠的韫颖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婆婆和三个孩子全靠出租房屋维生,入不敷出。她被迫变卖家中珍贵古董,但因市场萧条,换钱困难。

为了糊口,她走上街头摆摊卖烟。拆开烟盒,按根零售,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等顾客,不像其他小贩大声叫卖。昔日公主沦为街头卖烟的摊贩,心中虽有贵族骄傲,却也无奈。卖烟久了,她竟染上烟瘾。
1954年,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在旧书摊偶得《满宫残照记》,被书中清朝皇族信件及生活实录深深吸引,特别是一封韫颖写给溥仪的信。章士钊联系溥仪的七叔载涛,找到了韫颖。章士钊鼓励她写自述信,递交给毛主席,述说坎坷人生和由贵族到平民的心路。
毛主席读后大加赞赏,称她“变成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随后,韫颖被任命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生活开始好转。丈夫和哥哥也传来音讯,后来韫颖在毛主席安排下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他们。

1957年,润麟获释回家,韫颖已年过四十。三个孩子中一人读初中,一人小学,还有一人患骨结核长期卧床。经历多年分离,一家终于团聚,生活重新稳定。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带动古董市场回暖。年轻的马未都跟随师傅王世襄游历各地寻宝,已小有名气。王世襄认识韫颖,将马未都引荐给这位“三格格”。

1981年,马未都携带一件珍贵官窑瓷器,礼貌拜访韫颖,手提水果表达敬意。韫颖虽历经沧桑,衣着简朴,居室平凡,但举止间仍有贵族风范。她习惯一边抽烟一边看电视,对马未都的瓷器兴趣寥寥,却对水果更感兴趣。

韫颖对古董鉴赏造诣深厚,轻轻一瞥便辨真假,令马未都自愧不如。她虽精通书画、京剧,亦会织毛衣、缝被子、烹饪家务,完全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丈夫润麟则加入政协,研习针灸拔罐,在社区开设小医馆,吸引许多患者,甚至有远方来访。韫颖晚年与丈夫居住在胡同,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伴随着现代生活设备的逐步添置。

1992年,79岁的韫颖安详辞世。她家中绝大部分古董早在生活困顿时被迫出售,所余亦悉数捐献国家,家中一件古董也未留。或许正是经历了家族衰落、国破家亡,她更能体会金钱权势皆为身外之物,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国家,才是最大的福气,能为国家贡献绵薄之力,意义深远。

马未都曾受韫颖启发,公开表示愿将自己所有古董全部捐出,不留给子孙。

——摘自《鉴宝档案》,马未都脱口秀《都嘟》第14期:《末代公主摆地摊,红绿皮胎雕填围棋罐》。

---

改写完毕,你觉得怎么样?要不要我帮你调整风格或者加点情感渲染?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