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张闻天忆党史最凶险的一夜:若非毛主席力排众议,党史就要改写了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6-28 18:06:51     标题: 张闻天忆党史最凶险的一夜:若非毛主席力排众议,党史就要改写了

张闻天忆党史最凶险的一夜:若非毛主席力排众议,党史就要改写了                                                                   2025-06-25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曾被问到:“您一生中最黑暗、最低谷的时刻是哪一刻?”他思索片刻,面色凝重地回答:“那是在1935年秋天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这段记忆让许多人回想起那个艰难的岁月,朱老总每每谈起,也总不禁皱眉:“革命道路上的所有磨难,都无法与那次经历相比。”
即便是张国焘这样的人物,也难以逃脱批评。张闻天,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领导,曾直言评价他:“做事时时左时右,左得近乎疯狂,右则令人不齿。”

在许多人眼中,张国焘确实在早期的鄂豫皖苏区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苏区的军民早已熟知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张主席”。他多次带领红四方面军反击“围剿”,其领导下的部队迅速壮大。在建立通南巴根据地时,红四方面军的力量已扩展到八万人之多。
张国焘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已成为“通南巴真命天子”,在川陕根据地的成就,使他显得尤为傲慢。这一切的过度膨胀,预示着日后他野心的崛起。
张国焘与教员有着多年的交情,曾是北大的旧识:一个是图书管理员,一个是学生运动的领袖。李大钊同志希望这两位年轻有为的人才能携手合作。然而,张国焘显然对教员那种“乡下气”的形象极为不屑,完全看不起这个来自湖南的年轻教员。
遵义会议后,教员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二人地位逐渐相当。戏剧性的转折是,他们再次在长征途中相遇。1935年6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由于双方在电报里未能达成共识,中央决定催促张国焘前往懋功两河口见面商议。

在赶路途中,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年轻接应官好奇地问红一战士:“你们的30万中央红军都到齐了吗?”教员面露震惊,但表面镇静,随口回应:“你们怎么知道中央有30万人?”那接应的年轻战士答道:“张主席推算的。”

会晤当天,滂沱大雨倾盆,张闻天、教员、周恩来等政治局委员都在路边的油布帐篷里耐心等待,这种阵容显示了党中央对红四方面军的尊重。而张国焘一行到达时,衣着光鲜、神采奕奕,看上去显得与中央红军的艰苦面貌格格不入。

见到红一军后,张国焘的神色立刻发生了变化。“那真是叫花子与龙太子的差距!”红三军团的杨尚昆多年后形容这种对比时如是说道。张国焘看到红一军的士兵瘦弱、衣衫褴褛、精疲力尽,不禁心生怀疑,开始暗地里探寻情况。

他首先找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警觉地反问:“你们有多少人?” 张国焘答道:“10万。” 周恩来说:“我们有3万。”听到这个回答,张国焘的脸色猛地变了。接着他又去找朱德,朱老总直截了当地说道:“只剩下骨干力量1万人。” 这时,张国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态发生了剧变,变得膨胀且自信。

张国焘的心理就像是突然间从贫困中翻身的穷亲戚,他的谦卑瞬间转为强势,他想要更多权力、更多的尊重,甚至有了自立山头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不断向党中央发难,而教员则展示了他精湛的策略。

张国焘的权谋和野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渐显露。他希望通过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因此频频挑战党中央的决策。两河会议期间,“北上还是南下”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党中央认为,川陕甘的地理位置适宜发展抗日根据地,更能与华北的抗日战线接壤。张国焘则坚信,北方的恶劣环境和敌人的强大兵力使得南下川康地区是更理想的选择。

教员耐心地与张国焘讨论,详细分析北上和南下的利弊,但张国焘丝毫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权力,甚至不把教员放在眼里。即便党中央已任命他为军委副主席,目的是为了将红一红四团结起来,他依然不满自己的地位,认为自己应该掌控更多资源。

教员与张闻天心照不宣,逐渐意识到张国焘的野心,并想方设法平衡这场争斗。张国焘频繁向中央发起挑战,时不时提出“改组领导”的要求,这让教员愤怒不已,但依旧采取冷静应对,试图通过耐心与灵活应变来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张国焘愈发频繁地行动,甚至开始通过自己的亲信陈昌浩与张闻天私下交流,试图通过拉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员眼见事态发展,毅然决定采取措施。在与张闻天商议后,他们决定让张国焘担任总政委,以满足他的野心,避免更大的冲突。

然而,这一决策却没有让张国焘满足。他在取得总政委位置后,立刻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性,并试图完全主导局面。随着松潘战役的推进,张国焘的一再拖延,使得敌军准备充分,导致红军在这一关键战役中未能取得预期胜利。

局势急剧恶化,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生死考验。此时,教员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坚韧。他带领部队做出果断决策,力求挽回局面,而张国焘则继续着他的步步为营。

最终,中央军成功突破困境,北上顺利到达陕北,结束了漫长的长征。与张国焘的艰难南下相比,这一成功的北上显得尤为艰辛且意义深远。教员深知,革命的前途不仅仅在于一时的权力,更在于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