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廖承志懒得写信报平安,让毛主席代劳,毛主席开玩笑:那你得掏钱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6-29 06:38:11     标题: 廖承志懒得写信报平安,让毛主席代劳,毛主席开玩笑:那你得掏钱

廖承志懒得写信报平安,让毛主席代劳,毛主席开玩笑:那你得掏钱                                                              2025-06-28 15:24                                        

发布于:天津市
   
1937年,延安的一间简陋窑洞内。  

毛主席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一封信,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人走了进来。毛主席笑意盈盈地招呼道:“承志同志,快进来,看看你妈妈寄来的东西。”  
“妈妈?”廖承志眉头微蹙,眼神中闪过一丝困惑。随即他低头看到信上的熟悉笔迹,瞬间浓浓的思念涌上心头,眼眶湿润,泪光闪烁。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携同妻子何香凝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却在门口惨遭暗杀,不幸英年早逝。  

廖仲恺去世两年后,何香凝和儿子廖承志愤然脱离国民党,转而与毛主席建立了更为深厚的革命友谊。延安窑洞中往来的书信,正是他们情谊的珍贵见证……  
谈及毛主席与何香凝的渊源,历史可追溯至很早。  
1923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重大改组。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毛主席作为湖南代表出席,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何香凝则是孙中山指定的三名妇女代表之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逐渐成形。毛主席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积极组织工农运动;何香凝则坚定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设立女工学校,推动妇女解放运动。  
这段岁月,二人怀揣相同理想,肩并肩奋斗。  

大革命后期,蒋介石逐步实行个人独裁,何香凝对此深感不满。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何香凝、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与毛主席、林伯渠、董必武等共产党人联合抗争,坚决反对蒋介石专权。  
会议决定限制蒋权力,坚持国共合作革命路线。在何香凝与毛主席等人努力下,国共合作进程一度稳步推进。  
但好景不长,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翌夜,何香凝在汉口激昂演讲,号召革命党员坚决打倒反革命势力。  
1927年12月蒋介石娶宋美龄为妻,何香凝断然拒绝出席婚礼,更誓言不与民贼为伍。  
汪精卫叛变后,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何香凝挺身而出,保护革命同志,甚至派人送船票帮助他们逃离险境。  
1928年,毛主席率秋收起义军会师朱德、陈毅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年,何香凝把年幼的儿女廖承志、廖梦醒送往海外求学。  
她愤然辞去国民党一切职务,倾力办起仲恺农工学校。  

廖承志和妹妹廖梦醒在大革命中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廖承志的名字寓意他将继承革命先辈志向。他曾领导广州学生运动、岭南大学工人罢工。蒋介石叛变后,他愤然脱党。  

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捕,何香凝安排他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共产党东京特支“社会科学研究会”,钻研马克思主义。  
廖承志活跃于社会运动和讲演活动,曾两度因“聚众闹事”被捕,最终不得不返回国内。  
1928年,廖承志回国加入共产党,投入反日大同盟上海分会工作,编辑“反日新闻”,后又奉命赴德国。  
他被任命为国际海员俱乐部支部委员,走遍鹿特丹、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汉堡等欧洲港口,组织海员工会,发动罢工。  

在鹿特丹,他以教师身份掩护,一边教授英语一边领导罢工,再次被捕,关押半年后,在德国共产党营救下获释,回国继续革命。  

回国后,廖承志被党组织派往上海,担任中国海员工会党团书记,继续秘密活动。  
他奔走工厂,号召工人反抗日寇与蒋介石统治。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上海工部局与英租界警察联手逮捕入狱。  
狱中,他高声吟诵父亲廖仲恺的诗句:  
“冷风扫叶烟漠漠,枯骨荒坟观魂魄。  

铁窗飒飒雪风浸,笑望金陵帝星落。  
少年颈骨自铿锵,沐浴三番待环索。  
英魂直上九重天,邀得同胞醇醪酌。  

九巡玉盏将尽时,方捉民贼付炮烙。”  
廖仲恺生前曾坚定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廖承志如今虽囚于铁窗,也无所畏惧,誓死为革命奉献生命。敌人威胁他发表声明,他断然拒绝,显示无比勇气。  
彼时,何香凝身处上海,自“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在报刊发表抗日呼声,猛烈抨击蒋介石独裁。她还组织书画义展为抗战募款,成立救护队,积极投入救亡运动。  

听闻儿子被捕,她怒气冲冲闯入上海市政府,直面上海市长吴铁城,声言:“要么释放廖承志,否则连我一起抓!”  
她毫不畏惧,甚至要求陪儿子坐牢。她对敌人的愤怒和对儿子的深情令人感动。  

经过宋庆龄、柳亚子、经亨颐等人联名担保,最终吴铁城不得不释放廖承志。  
上海形势日益严峻,鉴于廖承志行动被严密监视,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何香凝与儿子刚刚团聚,便不得不忍痛送别。  
这条路途遥远且充满危险,何香凝满心忧虑,却选择支持儿子的革命志愿。  
1933年,廖承志离开上海,踏上追随中国工农红军的征途。长征途中,他每天行军数十里,夜晚别人酣睡时,他仍在灯下辛勤作画。  
凭借出色的绘画才能,他负责绘制宣传画,勾勒毛主席、朱德等领袖肖像。他说:“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尽快完成,部队急需精神食粮。”  
在艰苦漫长的征途中,领导人是全军的精神支柱,也是廖承志的力量源泉。因父母的革命声望,他在红军中深受尊敬,受到将士热烈欢迎。  
长征结束后,廖承志抵达党中央所在地保安,进入红色中华通讯社(后改名为“新中华社”,即新华社)工作。  
他来得不久,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建立。新华社承担发布国民党消息、团结进步团体、组织统一战线等重任,随后迁往延安。  

新华社设在延安东西大街东南端一座破旧庙宇,设备简陋,无桌无印刷机械,只有廖承志和向仲华两名工作人员。  
廖承志负责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翻译,向仲华负责抗日根据地消息。  
工作繁忙,廖承志常抓紧吃饭和休息时间,将外文新闻塞进口袋,争分夺秒翻译。  
毛主席在延安十分关注国内外动向,几乎每天晚饭后,提着马灯由警卫员领路,步行来到新华社。  
两地距离不远,毛主席总是一条条细读新闻,并与廖承志深入交流,讨论时常持续一两个小时。  
1937年4月,廖承志还担任党报委员会秘书,参与筹备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杂志,为党报、党刊和通讯社付出大量心血。  
某天,毛主席在延安收到一份来自上海何香凝寄来的礼物:一套上等狼毫湖笔、一册画集、一本《双清本草》。  
虽然十多年未曾见面,毛主席和何香凝作为并肩抗战的战友,彼此心怀敬意。这份礼物由何香凝委托专人从上海送来,含义深远。  
毛主席正细看礼物,门外传来一声“报告!”  
他回应:“进来。”  
廖承志走进窑洞,问道:“主席,有事找我吗?”  
毛主席笑道:“承志同志,来,看看你妈妈寄来的东西。”  
廖承志眼中闪过迷茫,低头见到《双清词草》信笺,离开上海以来,他已久未与母亲何香凝联系,那熟悉的字迹让他思绪万千,情感涌动,眼眶湿润。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他的心绪,说:“你母亲是位杰出女性,虽对你不溺爱,却将她最心爱的儿子献给了革命。”说罢,他掏出烟盒,廖承志点燃一支烟。  
“有人即将前往上海,我已给你母亲写了封信。你也写一封,交给他们带去,我会让他们等你。”毛主席说道。  
廖承志点头,眼神充满感激。他原本打算回去写信,与毛主席的回信一同寄出,但转念一想,写信只为报平安,毛主席要急寄信件,他不愿耽搁。  

于是他对毛主席说:“主席,您亲笔写一封,胜过我写百句,家母一定信您。”  
毛主席笑着答:“偷懒啊,那你得掏钱。”说完拿起桌上一封信递给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