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他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25-7-4 20:38:58     标题: 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他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他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2025-06-28 22:41                                        

发布于:河南省
   

                                    

食笋

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 之一

刘禹锡

漠漠淮上春,莠苗生故垒。

梨花方城路,荻笋萧陂水。

高斋有谪仙,坐啸清风起。

一、白居易《食笋》:竹笋作为民生百态的具象化
白居易笔下的竹笋,是江南竹乡的丰饶物产与市井生活的交织。诗中“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春日竹笋泛滥的盛景,农夫抱笋早市叫卖的场景,暗含对农业社会供需关系的朴素观察——“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竹笋在此褪去文人雅士的清高标签,成为市井饮食的寻常物:紫箨如褪色锦缎,素肌似新剖美玉,与炊甑中的米饭同熟,化作“经时不思肉”的平民美味。
这种意象选择深刻映射白居易“中隐”哲学。被贬江州后,他逐渐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竹笋恰成为这种转变的隐喻:它既是山林馈赠的生存资源,也是士大夫退守田园的精神慰藉。“且食勿踟蹰”的劝诫,既是对春笋易老的珍惜,更是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正如南风过后竹笋成竹,仕途起伏终将归于自然规律。



二、刘禹锡《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竹笋作为战地春光的点缀
刘禹锡的竹笋意象则嵌入更为宏大的历史语境。诗中“荻笋萧陂水”与“莠苗生故垒”“梨花方城路”共同构成淮西春日的斑驳画卷:旧战场萌发新苗,萧陂水畔荻笋破土,自然生机与战争创伤形成强烈张力。此处竹笋不再是饮食主体,而是作为春之信使,见证着“高斋有谪仙”的坚守——守卫唐州的将士在斜桑影里驻马,目睹的自然复苏暗含对和平的渴盼。
刘禹锡以“谪仙”称友人杨八,实则自寓君子品格。竹笋在此成为士人风骨的象征:即便身处“故垒”阴霾,仍如荻笋般在萧陂水畔顽强生长。这种意象处理延续了《庭竹》中“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哲学,将个人命运与竹的品格同构,在贬谪境遇中彰显“千淘万漉虽辛苦”的精神坚守。
三、意象差异背后的诗人心迹
白居易的竹笋是大地馈赠的咏叹调,刘禹锡的竹笋是战地春光的奏鸣曲。前者以民生视角解构文人雅趣,后者以历史眼光升华自然意象。两首诗如同并蒂春笋,一根扎根市井,一根刺破苍穹,共同构成中唐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图谱。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读这两种竹笋意象,既能感受“炊甑同熟”的烟火温暖,亦可获得“无地不相宜”的精神力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