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国专家前往韩国参观,却看得义愤填膺:这都是我国的文物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2025-7-13 08:00:20     标题: 中国专家前往韩国参观,却看得义愤填膺:这都是我国的文物

中国专家前往韩国参观,却看得义愤填膺:这都是我国的文物                                                                           2025-07-12 09:53   发布于:山东省
   
前言:

原本是一次学术交流,却变成一场沉重的“认亲”之旅。

中国专家赴韩参观文博展览,刚踏入展厅,脸色便渐渐凝重,甚至有人忍不住低声怒斥——眼前那些被精心陈列、冠以“韩国国宝”的器物,居然件件都有熟悉的印记,分明出自中国,甚至能追溯到中原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些文物究竟如何漂洋过海?

千年古墓里的艺术瑰宝

吉林省集安市,这座东北边陲小城,却藏着一个让考古学家们激动不已的秘密。

这里有着大量的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墓室内的壁画更是精美绝伦。

这些壁画可不是随便涂鸦那么简单。

早期的壁画画风朴实,画的都是高句丽人的日常生活。

贵族们在宴会厅里推杯换盏,厨师们忙着准备美食,舞女们翩翩起舞。

还有贵族骑马打猎的场景,弓箭手们追逐着老虎、野猪,场面相当刺激。

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没落下。

集市上人来人往,杂耍艺人、摔跤手各显神通,热闹得很。

寺庙里香火缭绕,善男信女虔诚礼佛。

看来当时佛教在高句丽也挺流行的。

到了晚期,壁画的内容变了。

宗教故事多了起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也频繁出现。

这说明高句丽和中原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深了。

最有名的要数"三室墓"和"长川一号墓"。

三室墓早在1961年就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一批入选的。

长川一号墓虽然晚一些,2001年才入选,但里面的壁画同样精彩。

韩国访客的不轨之心

上世纪90年代,两个韩国人来到了集安。

他们是韩国"古美术研究会"的负责人,一个叫金钟春,一个叫李万植。

表面上是来学术交流的,实际上却打起了歪主意。

站在高句丽墓室里,看着墙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两人的眼睛都直了。

这些壁画太漂亮了,要是能弄回韩国该多好!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毒草一样在心里疯长。

回到住处,两人开始商量怎么下手。

直接偷肯定不行,得找当地人帮忙。

他们打听到村里有两个人比较缺钱,一个叫金权红,一个叫韩享国。

金钟春和李万植找到这两人,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起初金权红和韩享国还有些犹豫,毕竟这是犯法的事。

可当韩国人拿出厚厚一沓钞票时,两人的眼睛立刻亮了。

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他们答应了。

深夜行动:粗暴的盗墓手法

1997年秋天的一个深夜,金权红、韩享国还有韩享国的哥哥韩昌国,三人悄悄来到三室墓。

他们事先买通了看守,轻松进入了墓室。

金权红从包里掏出准备好的工具:宣纸、桃胶、小刀。

他们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费劲。

先把桃胶涂在宣纸上,然后一层层贴到壁画上,等贴牢了,就用刀把壁画连同下面的岩层一起剥下来。

这活儿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三个人都是外行,手忙脚乱的。

韩昌国负责望风,金权红和韩享国负责剥壁画。

墓室里黑咕隆咚的,只有手电筒的光。

每剥一刀,都担心会不会把壁画弄坏了。

第一次行动,他们只偷走了一小部分。

尝到甜头后,胆子越来越大。

到1998年4月,他们前后进入墓室五次,偷走了青龙、白虎、玄武三幅"四象图",还有一幅《出行图》。

朱雀图因为位置太高,够不着,才逃过一劫。

可惜的是,这三个业余盗墓贼手法太粗糙。

在剥离壁画的过程中,墓室里的攻城图、托梁力士图等多幅壁画都被他们弄坏了。

那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珍品,就这样毁在了几个贪财的蠢货手里。

贪欲升级:长川一号墓遭殃

金钟春和李万植收到壁画后,高兴坏了。

他们花了55万买下这批壁画,觉得太值了。

尝到甜头的韩国人胃口更大了,他们要求金权红继续偷。

2000年6月,金权红把目标瞄准了长川一号墓。

这次他找来了崔文龙、孙莫河两个新帮手。

7月3日深夜,老套路再次上演。

买通看守,潜入墓室,剥离壁画。

这一次,他们偷走了抚琴舞乐图等四幅壁画。

在偷窃过程中,一幅珍贵的麒麟图壁画被彻底毁坏。

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的艺术品,就这样被几个贪婪的家伙糟蹋了。

金权红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纸包不住火。

2000年10月,有村民发现墓葬被盗,立即报了警。

消息传开,整个集安都炸锅了。

当地人和这些古墓相处了几十年,早就把守护它们当成自己的责任。

现在古墓被盗,大家都气愤不已。

法网恢恢:罪犯终获严惩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分析线索,很快锁定了嫌疑人。

几个月后,参与盗墓的十余人全部落网。

审讯过程中,真相大白。

原来幕后主使是两个韩国人,这让办案人员既震惊又愤怒。

可惜的是,金钟春和李万植早就得到消息,带着壁画逃回了韩国。

2003年,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宣判。

金权红、韩享国、韩昌国以及两名被收买的看守,五人因盗掘古墓葬罪被判处死刑。

其他协助犯罪的人员,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

这个判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人觉得判得太重,也有人认为罪有应得。

毕竟他们破坏的不仅是几幅壁画,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随即通过外交渠道,要求韩国政府彻查此事,追回被盗文物。

韩国政府迫于压力,表示会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这个调查组到底查了什么,查出了什么,至今也没个准信。

直到2010年,一位中国学者在韩国参观时,意外发现了真相。

那些从集安偷走的壁画,正大摇大摆地在韩国的美术馆里展出,还被标注为"韩国国宝"。

这个发现让国内舆论哗然,韩国政府再次面临巨大压力。

从那时起到现在,两国一直在就文物归还问题进行谈判。

可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壁画依然留在韩国,什么时候能回家,谁也说不准。

结语

这起跨国文物盗窃案,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的艰难。

那些见钱眼开的盗墓贼固然可恨,但更让人愤怒的是某些人对他国文化遗产的觊觎。

高句丽壁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应该回到故土,回到集安。

希望有一天,这些流落他乡的国宝能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信息来源:
国家文物局公开资料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报告



作者: 甲丁    时间: 2025-7-13 08:03:44     标题: 联合国向韩国下最后通牒!还有5天时间,拿不出证据就是文化挪用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5-7-13 08:05 编辑

联合国向韩国下最后通牒!还有5天时间,拿不出证据就是文化挪用                                                                    2025-07-11 19:26                                        

发布于:陕西省
   
                                    

[下雨]为了整治韩国这么多年以来,不断盗窃中国的文化去申遗的无耻行为,我们国家在今年5月30日的时候,向联合国提交了137项证据,证明韩国一直以来都在剽窃中国的文化。


联合国这次也是给韩国下达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们在45天内拿出自证的证据,否则就认定为是文化盗窃,之前申遗成功的项目都有可能被取消,到目前为止,离最后期限还不到5天。

韩国能否拿出自证的证据?拿不出的话他们又会如何应对?


韩国这次是真摊上事儿了!
说到文化遗产,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家祖传宝贝”,越独特越好,但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对像东亚这样文化高度交融的地区来说,很多文化的起源和延续都是高度关联的。

所以当韩国一口气把很多中国的文化项目打包成自己国家的,并且还拿去申报非遗,这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强烈不满,我们都知道,韩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了,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盗窃我们不知道多少的文化遗产。


终于在今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收集了长达137项证据,打包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质疑韩国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选择性展示、刻意忽略历史溯源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韩国只讲自己版本,却从不讲历史的真相。


被点名的项目包括端午祭、泡菜文化、阿里郎民谣、农乐舞等等,这些项目原本是韩国申遗成功后的“国家门面担当”,但现在被拎出来逐条对照审查,顿时让韩国文化圈陷入巨大被动,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态度罕见强硬,直接发函要求韩国在7月15日前提交详尽回应材料,否则将面临重新评估甚至撤销部分非遗资格的后果。


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实施以来,很少有国家在非遗项目被质疑后被要求如此严格回头审查,为什么这次教科文组织态度这么硬?原因很简单:中国这回提交的材料实在太硬核,太详实了。


韩国方面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意,媒体对此事也鲜有报道,似乎是打算拖一拖看情况,但最近,眼看截止时间逼近,韩国内舆论也开始紧张起来,尤其是学界,有不少韩国本土学者开始发声呼吁政府要更严谨对待申遗历史,不要因早期操作不规范而丢了国际信誉。


其实这不只是一次文化危机那么简单,非遗申报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谁能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谁就能占据文化软实力的高地,如果韩国无法解释清楚申遗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不仅可能失去几个非遗项目的认证,更会影响国际社会对其文化诚信度的评估。


铁证如山

中国这次提交的137项证据,不是简单地说这些项目都是韩国抄袭来的,而是用严密逻辑和对照资料,指出韩国在申遗时忽略了关键的历史事实。


例如“江陵端午祭”,韩国申遗时强调这是一种与朝鲜山神信仰相关的节日仪式,但中国学者查阅宋代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元代的《高丽史》,发现早在中国端午节流行的时期,高丽就已有模仿性庆祝活动,甚至连划龙舟、戴香囊这些细节都非常接近。


又比如泡菜文化,中国研究人员不仅追溯到明清时期山东、东北的腌菜传统,还通过微生物基因检测发现,韩国传统泡菜与山东辣白菜的菌群相似度高达88%,不仅如此,在1910年代的《每日申报》(韩国老报纸)中,也曾刊登文章称仿燕京腌法者为正宗,这说明那时候的朝鲜人并不讳言他们的腌菜技艺部分源自中国北方。


再来看阿里郎,这首广为传唱的民歌被韩国视为“民族灵魂”,但中方研究者翻出20世纪初在中国延边流传的版本,不仅曲调一致,歌词中还保留了早期汉语词汇混杂的痕迹,这说明“阿里郎”并不是单一文化产物,而是在边疆民族互动中共同演化出来的音乐表达形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要知道非遗的初衷是保护多样性,而不是让两个国家争的头破血流,中国在这次材料中反复强调一点:文化本身是流动的互动的,但这种互动不该被抹去,尤其是当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跨国流传,多地演化的结果时,越是强调独占,就越容易陷入历史误读。


文化的底线必须守住!

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然而放眼当下,一些国家却将文化当作可交易的资源,只要愿意就能将某种传统技艺包装成短视频,换个名称改个背景,就打上“世界非遗”的标签进行推广。


对于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国家来说,这种现象无疑敲响了警钟,文化虽然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但绝不能被随意篡改或滥用,也不是任人改编的公共素材。


信息来源: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