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难忘故乡的麦秸垛】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水    时间: 2025-7-22 06:04:59     标题: 难忘故乡的麦秸垛】

难忘故乡的麦秸垛】

■张普忠                                                            2025-07-21 11:56                                        

发布于:山西省
   
         张普忠,牡丹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主修新闻数载,不曾辜负初衷。听民言,闻民声,情系这方热土,痴情不改。闲来副业怡情,直抒胸臆。或为诗,或为文,皆是肺腑心声,与同好共享。

难忘故乡的麦秸垛【原创】
盛夏的风,热烈而滚烫。当我再次踏上故乡的热土,收获后的大平原,在白花花的阳光下,呈现出一幅独有的朴实和厚重。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是整整齐齐的麦茬,那是小麦收获后留给黄土地最后的念想。而记忆中村头场院里,那一座座高高低低的麦秸垛,却早已不见了踪影。乡亲们告诉我,如今收割麦子全是机械化,联合收割机收打下的麦秸秆,被打包机快速打包成方方正正的麦秸捻子,有的成为造纸的原料,有的送往当地的生物发电厂,发挥最后的余热了。
故乡的麦秸垛,是每个夏收后最值得留恋的回忆。每当芒种时令到来之际,大平原上丰收的小麦又到了紧张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乡路上,场院里,全挤满了忙忙碌碌的收麦的人群和车辆,经过近十天的抢收抢打,收打干净的麦秸秆便开始堆积上垛了。
选一处背风向阳平整的场地,将麦秸秆再一次撩拨干净,一层层铺展起来,有的堆成长方形,有的堆积成圆锥形。为了防止风吹雨淋,乡亲们还专门在麦秸垛顶上面,用塑料布盖上,再用淤泥糊得严严实实。
夏收以后的麦秸垛,从大大小小中能够掂量出这户人家小麦的收成,这仿佛也成为庄户人炫耀田地殷实的标记。村前村后的麦秸垛,像一个个被淘干榨净的老者,依然固守着这方不愿舍去的家园。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生产小队垛麦秸垛的场景。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男男女女像过节一样的喜庆。在村头的场院里,被第二次碾压的麦穰,在一杆杆木叉撩拨干净后,快速聚集在一起。欢乐的孩子们打打闹闹,在软乎乎的麦穰里,翻跟头,满身满头沾满了麦草。而参与垛麦秸的乡亲们,也充满了一份期待。那便是在碾压后的麦秸中捡拾出最后的麦粒,等到高高的麦秸垛完成后,总会筛落下一两百斤麦子,这是犒劳大伙忙碌一季的奖赏。
中午时分,大伙儿将收拾干净的“落场麦子”,装上地板车,拉到附近的集市上,选一处油条摊或羊肉汤老店,用麦子兑换成冒着吱吱油气的热油条或飘着红油香菜的羊肉汤,忙碌一上午的乡亲们,尽情享受着劳动换来的美食,我们这些嬉戏打闹的孩子们,也会乐呵呵的跟着大人的屁股后面,共同享受一顿期望已久的大餐。
虽然守在村头场院,但麦秸垛并不孤独。儿时的伙伴们在宁静的夜晚,总会围绕着麦秸垛周围,喊喊杀杀,玩上一阵子捉特务的游戏。等到跑累了,闹够了,我们便一窝蜂的爬上麦秸垛,躺在上面吹着凉爽的风,仰望深邃的夜空,与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默默对话,一颗童心也放飞得很远很远……
冬天的麦秸垛也不会闲着。一些饲养大牲畜的人家,将麦秸作为冬季的主要饲草,隔三差五,在麦秸垛下摆上一口钢铡,将垛得结实的麦秸,铡成长短不一的麦草,再拌入其他饲料,成为牛马不可或缺的越冬饲草。
在寒冷的冬天,麦秸带给庄户人的是不会忘记的温暖。许多人家将麦秸作为越冬取暖的不二之选。他们用粗棉布缝成宽大的布袋,装上晒干的麦秸,在床上铺展平整,上面再覆盖上棉被,松软透气保暖。隆冬时节,窗外北风凛冽,雪花飘飞,屋内暖暖和和,麦秸床垫透着淡淡的麦香和泥土的气息,那是麦秸最温暖的馈赠了。
大雪以后的麦秸垛周围,不仅吸引了淘地窝,躲谜藏的孩子,又迎来了贪吃的麻雀,鸽子和喜鹊,它们也在寻觅麦秸中散落下的零星麦粒。这时节,小伙伴们从家里找来一个圆形的竹筛子,在麦秸垛前清扫出一片空地,再撒上一些麦子或谷粒,将竹筛子用木棍撑起,半扣在上面,然后扯上一根长长的麻绳,悄悄躲在不远处的麦秸垛旁边。贪吃的鸟儿不约而同的飞来,待它们吃的尽兴安稳时,将绳子猛扯一下,竹筛子稳稳扣落下去后,总会有不少的惊喜。可怜的鸟儿,因为饥饿和贪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生活在大平原的乡亲们,总会将麦秸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开春时节,庄户人趁着天气转暖,开始堆院墙,修房舍,在那清苦的年代,和泥打墙,土坯盖房,是最平常的事儿。河滩沟渠取来的粘土,在掺和上细实的麦秸,拌得均匀后,堆砌的院墙,制成的土坯,盖起的房屋,结结实实,能够遮风挡雨几十年。
前些年,故乡有一个乡镇农技站的技术员,通过自己摸索钻研,将粉碎后的麦秸派上了大用场。在村头选一处向阳之所,建起了冬暖式大棚,铺上粉碎后的麦秸料,再放入食用菌种,成功培育出了鲜嫩滑润的白玉菇。在他的带动示范下,一大批乡亲在冬春季节,建大棚,种蘑菇,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富民之路。
在下乡采访中,还采访到一些有艺术头脑的年轻人,他们将小麦的秸秆漂白染色,加工成麦秸秆画,成为爱时尚的城里人追崇的工艺品。小小的麦秸秆,被赋予了灵动和鲜活的生命力。
仲夏时节,当我的脚步再次踏上这一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那一座座高高低低的麦秸垛,早已无影无踪,也看不到村头边缠绕的一缕缕袅袅的炊烟了。
一根根轻飘松软的麦秸草,用站立的筋骨,奉献了殷实和饱满,又用倒下和榨干的躯体,滋养着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繁衍不息的民众,在轮回的生命中,平凡的麦草,奉献出了最值得铭记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5-8-13 04:19:57

好帖!学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