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作品
23级实验班 丁乙宸
指导教师 徐东明 赵连姝 王允虎
23级实验班 申蕊园
指导教师 徐东明 赵连姝 王允虎
23级实验班 施哲爱
指导教师 王允虎 徐东明 赵连姝
23级实验班 于棠心
指导教师 王允虎 徐东明 赵连姝
23级实验班 张楷铭
指导教师 赵连姝 王允虎 徐东明
22级5班 陈姝桥
指导教师 贾继东
陈树妍 22级1班
指导教师 谭秀玲
高钰笛 22级3班
指导教师 王允虎
黄紫莹 22级7班
指导教师 唐皓悦
刘馨予 22级3班
指导教师 蔡承霖
何翼然 22级1班
指导教师 谭秀玲学术主持:胡秉文
展览总监:韩丽萍 刘文斌
展览策划:李松 顾红朝 于雷
策展人:顾红朝 张世俊
执行策展人:李承东
主办单位: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学、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1日-8月10日
前言
在所有通向世界的隐秘方式中,绘画经常如同交叉的小径从我们眼前展开,与那些妄图拆散旧有藩篱并重建秩序的相对,我们更喜欢在旧有秩序的内部重新出发的探索。
这次展览的作品无疑属于后者,特别是当一幅幅让人欣喜的作品逐渐生成,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绘画的本质关乎挚诚与热爱。
评论家郭晓彦参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议素描:如果说“艺术”是某些艺术史叙事的产物或结论,那么,素描则几乎处于这个系统之外,或者说,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系统。
附中的素描训练就应该处于这样的“另一个系统”之中。并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指向性一直很明确,即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在规范之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
比如石膏像写生,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作为写生对象的石膏,多数翻刻自历代雕塑大师创作的大理石或其它材质的经典之作,它们在漫长的时间中被筛选而存留下来,其中我们熟知的大卫、莫里哀、奴隶、拉奥孔等,每一个都造型严谨、形象鲜明、神采生动,这样的造像作品,它所提供的训练与欣赏价值不可估量。
历史之所以选择石膏像作为素描训练的基础教材,是因其过程涉及到的观察、思考、表达方法的概括与精微,稚拙与灵巧,使得它对艺术训练的奠基作用更加稳固和科学。
所以这次展览也不断还原和验证着我们的坚持,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引导同学们打破概念化的观察,使他们不断看到并接近真实的物质,避免空泛地处理对象。进而提取布控画面的有效元素,掌握一张画如何开始和如何渐入佳境。
在理性与感性不断交换之间,同学们也不断冲破固有观念,他们的画面逐渐从拘谨转变为自信和松弛,并且学会从这个训练中提取养料。
而后的课堂上,他们愈加不受时间限制,从容地观察、分析和研究,在画面上作反复的修正和推敲,寻找出铅笔痕迹中明确的轮廓和体积感。从白色的石膏像中观察到明暗色阶的微妙变化,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顺利地完成一幅优秀的素描作品。
而这样的训练也必然延伸到精微素描的课题之中,因为我们要求学生们要以精到细致的手法描绘放大微观的世界,这种放大在某种层面意味着为我们的学生换一个视角,在被动的质疑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连绵的激情,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搜寻并确认要描绘的物象,那些被我们日常忽视的细节之美也在他们的手底被定格和呈现,并且附着在不同物体上的所有属性似乎都被孩子们挖掘来,微小的,残损的,或是一丝微弱的光泽甚至是一片落灰,他们用铅笔,圆珠笔,色粉,水彩或是一些恰当的材料做成肌理,他们或是利用纸张的颗粒来凸显某些包装的质感,而所有这些丰富的如显微镜一般的凝视也确定的抓住了隐藏在外物中的纹理与脉搏。
这样的一次尝试带来的欣喜与反思也超乎想象,极大的拓展了我们在素描教学上的边界。其中有部分作品曾经入选我校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举办的“少年眼中的百年”精微素描教学展,那也是我校结合美术专业优势和特点,将党史内容和红色资源相结合,把素描教学与培育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其次在艺术教育的范畴,我们深知,在图像信息激增并不断的围拢之下,学生对绘画本体的探求与尝试会越来越多样,辅助手段越多,但他们在做事的态度和情感的丰富内涵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减,而这样的课程即为一种对症下药,因为“绘画是对我们周遭不断出现又消失的可见物所作的一种确认。”
在绘画中培养耐心与处理困境的训练必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今天乃至未来能不断强化的品行之一。
而且,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也早已确认这样的事实:即同学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并回应着当下艺术形式与内涵的改变,因为时间无论如何更变,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会因为他们的“观看”“洞察”和自己对所见之物的“重现”被彻底唤醒,进而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
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