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双博士女儿十几年不归,病危也不回”:倾家荡产供养的,为何成了抛弃父母的白眼狼?
[打印本页]
作者:
白乙
时间:
2025-8-3 13:45:02
标题:
“双博士女儿十几年不归,病危也不回”:倾家荡产供养的,为何成了抛弃父母的白眼狼?
“双博士女儿十几年不归,病危也不回”:倾家荡产供养的,为何成了抛弃父母的白眼狼?
2025-08-02 11:37
发布于:云南省
“从昨晚和老公吵到现在,就是在英国留学双博士的女儿十几年没回来,中间老公生命垂危,医生让我快点通知女儿,好多亲戚朋友都劝我快点叫女儿回来,我考虑再三,没有叫他回来,因为怕影响她学习……现在我决定不在求她联系,把两套房子另作处理,我们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看看她们会有什么后果!希望大家在评论区里聊聊,指点迷津,谢谢!”
字里行间,这位母亲的绝望和心痛几乎要溢出屏幕。这是一个让人窒息的故事,更是一个刺痛中国式父母心弦的悲剧。
这位母亲倾尽所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陪伴,将女儿送往英国攻读双博士学位。她的本意,是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女儿的回馈却是长达十几年的缺席,甚至在父母生命垂危之际,也以“学习”为借口,置之不理。这不仅仅是不孝,更是一种对父母多年付出的残忍践踏。
这位母亲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不惜一切代价将子女送往国外深造。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情商,更不代表拥有感恩之心。
“高学历子女留学后与父母关系疏远”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长期分隔两地,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容易导致价值观的碰撞和沟通的障碍。另一方面,一些子女在享受着父母倾其所有的供养时,却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
这位母亲提到女儿看了“小红书毒鸡汤,翻脸当甩手掌柜!” 这句话更是耐人寻味。社交媒体上的某些价值观,鼓吹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提倡与原生家庭切割。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让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母亲在老公生命垂危时,竟然选择不通知女儿。这背后,是她对女儿的深深保护和期望,也是她对女儿失望和无奈的混合体。她害怕打扰女儿的学业,害怕女儿无法承担这份打击,更害怕女儿的回应让她更加失望。
这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是否过度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个人成就,而忽略了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邻床的女儿从澳洲带着男朋友一起回来照顾父母。这说明,距离并非是疏远的唯一原因,关键在于内心的牵挂和责任感。
这位母亲最终决定不再联系女儿,并将两套房子另作处理,这是一种心碎的解脱,也是对女儿的彻底放弃。她或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更重要的是,她希望为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留下一份保障。
如今,老年人群体面临着养老的困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仍需时日。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变卖房产或许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其次,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底线,让他们明白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珍惜和回报的。
再次,社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成就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最后,希望法律能够进一步完善,保护老年人的权益,让他们在晚年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
这位母亲的故事,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意义,重新思考亲情和责任的价值。我们不能让倾家荡产供养的“双博士”,最终成为抛弃父母的“白眼狼”。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让爱和责任在家庭中传承下去。 评论区的朋友们,你们的看法呢? 你们又有什么建议,可以给这位绝望的母亲? 期待你们的真诚分享!
作者:
兰天
时间:
5 天前
文明家庭敬老为先,
幸福之户以德为本。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