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几年前,遇到一个搞国学的长者,问:“是画家吗?”“是。”“画什么画?”“中国画。”“唉,现在哪还有中国画,都成洋垃圾了。”十分惊诧。读《陈绶祥:中国画并非水墨画》,文中提到:“当前的绘画,非常简单,不中不西,没有准则,没有目的。”这“不中不西”说明现在的中国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著名艺术收藏者郭庆祥大喊“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堆垃圾”。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的最高盛典,它既检阅全国每5年的美术创作成果,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最高创作水平,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然而自第六届起就诟病很多,到第九、第十届时则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喊停声,要叫停这个展览。不是国家要办这个展览不好,相反是一个非常好的事,而是举办这个展览出了问题,它没有达到办展的目的,相反起了非常大的副作用。
最近全国第十二届美展分种类在全国多地开展,中国画展在天津隆重举行,观者如云,却叹息声声,更多的是悲哀和迷茫。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中国画展了,有人说最多算一个“山寨版的中国画展”,也有人说可算“半个山寨版的西洋画展”。整个展览入选作品近600幅就有近500幅工笔画,一个全国中国画展竟成了一个全国工笔画展。是工笔画便于造型更接近西画的感觉?谁都知道中国画以写意画为主体,工笔只是一个基础画科,再好的一幅工笔画都无法代表中国画的最高水平。
从整个展览的作品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立足于物象的素描立体造型。第二都注重于人工制作,甚至拼贴和机械打造。第三追求画幅大、画面满,甚至堆砌,一味追求画面视觉冲击力。第四不讲究笔法和墨法,也就是不要笔墨。第五,互相照抄照搬,多人一面,部分抽象作品直接搬袭西方。有人说按这个标准,无论是石涛、任伯年、吴昌硕,还是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齐白石等任何人最优秀的作品都无法入选这个展览,原因只有一点,不在一条道上。近600幅大作,浩浩荡荡,展线数千米,一小时路没走完画已看完。想一想曾于美术馆看一幅黄秋园的扇面都要驻足数小时之久,原因也只有一个,一个是表象,一个是内在。
首先,我们从中国画的起源来看,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古来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也就是说中国书画同源于文字,中国文字也就是汉字,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就是图画,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完整的画。汉字由点线构成,按天地中分东西平衡、阴阳相锲八方均衡的原理布局,是力学的祖宗,也是哲学的始祖,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按力学原理,唯一只有汉字既可以躺下,又可以站起来。每一个汉字不仅有独立的音、形、意,还有背后的“义”,具有独立的生命。如“武”就是“止戈”即“阻止战争”, “命”就是“人一叩”,即趴在地上叩首于万物,懂得敬畏才是“命”。“福”从甲骨象形文中得知是一个人抱着酒坛祭祀,酒是粮食之精华,古时最珍贵之物,要奉献出来,因此“奉献”才是“福”。从这方面看,中国书画都是以不同的点和线进行某种合理的布局,以描绘某种形态以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
其二,从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来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3件法宝:毛笔、墨、宣纸,综合来看3件法宝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变化的,即毛笔是软的,其状态是变化的,墨分五色也是变化的,宣纸上墨后也是变化的。这样看来,中国画并不是一门刻求于造型的绘画艺术,更多是通过绘画造型对笔墨变化进行一种合理把握,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齐白石说“似则俗,不似则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的就是中国画追求的奥妙。如中医的用药,按两、钱计量,根据病情,用一种恰当的用量,则药到病除,良医也。中国画也是根据笔墨的变化,找到某种适度的形态,以来表达某种感觉和理念。因此中国画体现的不仅是描绘的物象,更多的是画家思想理念的本身,故有“万物造化、中得心源”、“胸有成竹”之说,“意识”是中国画的主体。
其三,从中国画的元素组成来看,中国画由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组成。“诗”并非一定要在画面上题上诗句,“书”也不一定要在画面上写上书法,而是指画面造景要有诗意,要崇高,美妙动人。而物景造型则要求是书法的笔法,要求变化无穷,而又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画”是画面形体,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印”也非独立于落款,而是在于均衡,补白,添彩而用,更要“印”的大小,形状,刀刻风范同画家气质,画面风貌吻配天成。这些说明中国画要求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绘画造型能力只是其最基本的功力,而更多的是绘画造型以外的东西。自古以来,也有许多精于造型的绘画,但都被称之为“匠”,真正的中国画必须有书法、文学、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社会等众多综合功力。
其五,从中国画的结构法则来看,中国画不讲自然透视,有人说三远是透视法则,其实是布局原理,中国画在画面物象造景结构上只按笔墨关系处理,如以黑挤白,以白挤黑,以浓呈淡,以淡呈浓,以虚呈实,以实呈虚,以长呈短,以短呈长等等,通过相互映衬的笔墨关系原理来描绘物象的关系,这也是大千世界万物相克相生的自然法则,亦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一般是“三角形”、“Z形”、“S形”。“三角形”依据的是“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科学原理,在易学中“三”是万物之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足鼎立”,有“三”就有世界。“三”在中国画中是一个常用的基数原则,如点苔以三点为一组,画树叶竹叶以三瓣为一组,画石头以三面定形,画花草林木等等都以“三”为起。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不过三”,“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在生活中都是同一理念。一个家庭有“父、母、子”才美满,一个世界最少有三股力量才能和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理念。“Z形”和“S形”呈螺旋上升势,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可视为多个“三角形”构图法,但要求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必须同边,同边才能相连一体。这是大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血源”关系是其存在的根本,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社会构成,如百家姓,实行异性通婚,既是科学繁殖,更是维系和平。古代有诸多战争通过“易婚媾和”的典例。和谐是社会最高理念。中国画中讲“穿插”,如 “相邻的两根线必须相交(延长线)”,平行线为“败笔”,三根及以上的线不能相交于一点,否则就是“死结”,这是一种科学的点线排列组合原理,同时承载了深厚的社会伦理,世界万物都是相连的,“有因就有果”、“有山就有水”、“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土生木”社会是一张网,必须有序地梳理,如果许多事物纠结于一处就会出问题,人与人之间要手拉手,互相关爱,“和”是社会之大美。
这样看来,中国画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以描绘物象本身为第一目的,更多的是通过描述物象的笔墨表达一种社会理念,表现的是人类的聪明、智慧、道德和伦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如果从中西方绘画来看,西画是科学,中国画则是哲学;西画给予人形象感知,中国画则更多给予人理念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西画讲技术,中国画讲功力;西画叫看,中国画叫品;西画是表现,中国画是传道;西画让人激动,中国画让人醒悟。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