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说说古人为什么要分桌吃饭?
[打印本页]
作者:
如云
时间:
昨天 15:55
标题:
说说古人为什么要分桌吃饭?
说说古人为什么要分桌吃饭?
2025-08-23 10:20
发布于:天津市
小时候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我们常常觉得古人吃饭的方式十分“讲究”,甚至有点让人感觉不太舒服。每个人都要独自占一张小桌,姿势端正地跪坐在案几前慢慢进食,似乎没有现代人那种随意自在的氛围。于是便会产生疑问:古人为什么要分桌吃饭呢?而我们如今熟悉的围桌共食,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
分桌吃饭实质上就是分餐制,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族群为了生存,需要将猎物或采集到的食物平均分配,每人分得一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活下去。进入农耕社会后,粮食产量提高,食物逐渐充裕,但古人依旧沿袭了分餐的习惯,慢慢固定成一种制度。到了周朝,这一传统被正式纳入礼制之中。贵族在进餐时,会正襟危坐在筵席上,面前摆放一张低矮小桌,称为“案”。案上的食物基本保持一致,如果有人发现自己分到的食物少了,就会认为这是轻慢甚至羞辱。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记载过一则故事:孟尝君招待宾客时,有位客人因为灯光被仆人遮挡,怀疑自己的饭食比别人少,竟愤然起身离席。孟尝君急忙端上自己的饭食证明份量无异,客人顿时羞愧难当,甚至愧疚自刎。这则故事说明,当时的人对饮食的规格十分敏感,也看重面子。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分餐制依旧延续,几乎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
分餐制与古人坐姿的关系
分餐制的延续还与当时的坐姿密切相关。南北朝以前,中国尚无椅凳,进餐时多为跪坐于榻或筵席上。古人对坐姿要求极严,必须双腿并拢、上身挺直,绝不可随意张腿或倚靠。若双腿分开、随性而坐,称为“箕踞”,是不雅且不合礼仪的举止。《韩诗外传》就有记载,孟子因发现妻子“箕踞”而动怒,甚至提出离婚,后来才被母亲训诫,才避免了家庭悲剧。由此可见,古人对坐姿的在意,已上升到道德与礼制的高度。
根据学者尚秉和的考证,先秦时期并没有合裆裤,人们普遍穿的是开裆衣物,若姿势随意,容易走光。为了保持得体,跪坐成为唯一选择。然而这种坐姿行动受限,人只能伸手够到眼前的饭菜,因此才有了“一人一案”的饮食形式。
坐姿与餐制的转变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胡人文化的传入,国人的坐姿发生了根本变化。胡人常年生活在草原,蚊虫肆虐,若直接跪坐地面,极不舒适,他们便发明了便携的胡床、胡椅,逐渐传播至中原。同时,胡人因骑马普遍穿合裆裤,这种衣物被中原人接受后,跪坐防走光的顾虑也随之消失。于是,人们从端正的跪坐过渡到垂足而坐——臀部坐在椅子上,双脚自然着地。这种姿势舒适自然,极大提升了日常生活便利。虽然当时引起过不少争论,部分士大夫甚至上升到文化对抗的高度,但最终,追求舒适的需求还是战胜了顽固的礼制。
何时开始同桌共食?
随着坐姿的改变,餐桌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唐代以后,人们不再拘泥于一人一案,而是能够围坐在一张大桌旁同食。在唐墓壁画《宴饮图》中,我们已能看到多人共坐一桌的场景,坐姿多样,有盘腿而坐,也有单腿下垂,氛围显得更加轻松自然。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独案进餐的画面,也有数人同桌的描绘,说明当时正处在分餐与合餐并行的过渡阶段。
由此可见,古人最初因环境与礼制形成分餐制,随着坐姿与服饰的演变,逐步转向了更为方便的合餐制。唐代之后的中国饮食文化,才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围桌而食”,这不仅是餐饮方式的变化,也是生活习俗与文化观念不断融合演进的结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