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延安北京知青回忆:菜荒时我们吃的是今天人根本不会吃的菜 [打印本页]

作者: 如云    时间: 10 小时前     标题: 延安北京知青回忆:菜荒时我们吃的是今天人根本不会吃的菜

延安北京知青回忆:菜荒时我们吃的是今天人根本不会吃的菜                                                                                2025-08-27 06:39                                        发布于:辽宁省
   
这是当年在延安延川县关庄公社太相寺大队刘家湾插队的北京知青吴乃华的回忆:

改革开放前,北京城里人冬天的当家菜就是大白菜、萝卜、土豆,而陕北农村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我们插队的延川县当时没有大白菜(不知现在有没有),萝卜、胡萝卜在秋天已经腌成酸菜了,没有新鲜的吃。土豆(陕北叫洋芋)各家自己窖藏,秋天时不知道知青要来,没有专门为知青保留。我们到村里后,队长说把留作种子的洋芋给我们一些,我们跟着队长去挖洋芋,当刨开洋芋窖的土后,看见洋芋上长着十多厘米长的芽,紫白色的芽密密麻麻,纠结在一起。能吃吗?我心里直犯嘀咕,不是说长芽的土豆有毒吗?但看到队长好像不以为然,我们的胆子也变大了,管他呢,他们敢吃,我们也敢吃,每次吃以前,把土豆芽掐掉就是了。就这样,吃了两筐发芽的土豆似乎也没出什么事。幸亏有这些发芽洋芋,支撑着我们度过了刚去农村时的缺菜岁月。

我们去插队的前一年,当地是个灾年,我们去后不久是农历新年,新年过后,村里就陆续有人出去要饭,陕北人为这种举动起了个更有尊严的名字:“寻吃”。寻吃,顾名思义,寻找吃的,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就食”。“要饭”和“乞讨”含有以下求上的哀求意思,而“寻吃”和“就食”并不含褒贬之意。

春节过后有些天,我们见不到队长拓青海的踪影,询问之下,才知道他出外寻吃了,据说,他的婆姨理家不甚精明,下来新麦,便足吃足喝,上顿面条,下顿白馍,而不是像会过的人家那样“糠菜半年粮”,“闲时吃稀,忙时吃干”。这样,他家总是等不到新粮上来,便揭不开锅了。我去他家里,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徒四壁”:炕上没有铺褥子,更没有陕北人喜欢用的羊毛毡,而只有高粱杆皮编织的席子,但已破碎得不知岁月;吃饭的碗,几乎没有一只完好的,不是锔过的,就是破口的;窑洞里,除了炕上的破席子破被,锅台上的铁锅和破碗,几乎再没有他物,就像遭到过土匪洗劫一样,甚至更糟,因为,他窑里的东西连土匪都不会看上。不会过的人家如此,会过的又如何呢?拓祥的爸爸是大队党支部委员,自己精明,婆姨能干,儿女负担也不重,但也在同一时期外出寻吃。他们直到春耕前才回来。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