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重彩华章照古今——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承与开拓 [打印本页]

作者: 123    时间: 2025-8-29 19:07:50     标题: 重彩华章照古今——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承与开拓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5-8-29 19:10 编辑

重彩华章照古今——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承与开拓                                                                   2025-08-27 15:25                                        

发布于:北京市
   

文\张占峰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工笔重彩人物画曾经历过一段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当传统笔墨面临时代变革的冲击,当西方绘画理念涌入国门,有一位艺术家始终坚守着工笔重彩的阵地,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学养与执着的坚守,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就是我国著名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刘凌沧。从民间画工的学徒到中央美院的教授,从《艺林月刊》的编辑到培育出范曾、刘大为等一代名家的教育大家,刘凌沧以"凌沧"为字,如沧海中的航标,指引着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承方向,其艺术人生恰是一部近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发展史。


刘凌沧

1908年,刘凌沧出生于河北固安一个普通家庭,本名刘恩涵。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艺术教育尚未普及,民间画工的师徒传承成为许多艺术爱好者踏入绘画之门的起点。刘凌沧的艺术启蒙便始于民间画工的言传身教,童年时随民间画工学画的经历,让他早早接触到传统绘画的实用功能与表现技法。无论是年画中的吉祥图案,还是庙宇里的宗教壁画,民间艺术中鲜活的造型、浓郁的色彩与质朴的情感,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艺术记忆中。这段经历赋予他的不仅是熟练的绘画技巧,更有一种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艺术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年轻时的刘凌沧

1926年,18岁的刘凌沧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来到北京,考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有幸师从徐燕荪、管平湖两位名家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从民间画工的自学走向学院派的系统训练。徐燕荪作为清末民初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人物,擅长历史人物与仕女画,其作品线条流畅、设色典雅;管平湖则精于古琴与绘画,画风古朴苍劲,尤擅山水与人物。在两位名师的指导下,刘凌沧系统研习了唐宋以来的工笔重彩传统,从《簪花仕女图》的雍容华贵到《韩熙载夜宴图》的细腻传神,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到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他一一临摹体悟,在传统笔墨的法度中锤炼基本功。这段严格的训练让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也培养了他对工笔重彩艺术的敬畏之心。


年轻时的刘凌沧

值得一提的是,"凌沧"二字为徐世昌总统所赐,这不仅是对他青年时期艺术才华的肯定,更仿佛预示了他日后在艺术海洋中乘风破浪的人生轨迹。获得赐字后,他便以"凌沧"为字,此后"刘凌沧"之名逐渐取代本名,成为中国美术界一个响亮的符号。


刘凌沧

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刘凌沧并未局限于单一的传统技法学习,而是主动拓宽艺术视野。他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同时开始从事绘画创作,并兼任《艺林旬刊》《艺林月刊》编辑。编辑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历代绘画珍品与美术文献,得以深入研究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与理论体系;而与美术界同仁的频繁交流,则让他及时了解艺术动态,吸收新的艺术理念。这种"创作+研究+编辑"的多元经历,使他的艺术认知远超单纯的技法层面,形成了兼具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学术品格。


刘凌沧

从民间画工的学徒到学院派的高徒,从绘画创作者到美术编辑,刘凌沧早期的艺术经历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民间艺术的质朴、学院教育的规范、编辑工作的博识,共同淬炼出他扎实而全面的艺术根基,为他日后成为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凌沧

工笔重彩人物画自古以来便是表现历史与传说的重要载体,刘凌沧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创作重心放在古典历史画与仕女画领域,以笔墨为史笔,在画布上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塑造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与时代精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桥梁。

刘凌沧的历史画创作注重"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他善于选取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赤眉军起义图》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画面中旌旗猎猎,义军将士手持兵器,眼神中充满了反抗压迫的坚定与果敢。他没有将起义者描绘成简单的暴力符号,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们的情感与信念,展现了人民在苦难中奋起的力量。《淝水之战》则聚焦于东晋与前秦的著名战役,画面以水战为中心,一边是前秦军队的慌乱溃退,一边是东晋将士的英勇作战,通过对比鲜明的构图与紧张的氛围,再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场景,暗含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哲理。这些作品创作于动荡的年代,画家借历史题材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对正义力量的呼唤,赋予了历史画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人物塑造上,刘凌沧打破了传统仕女画的程式化局限,赋予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时代特征。他的仕女画不再是单纯的"美人图",而是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与环境,展现其性格与命运。《文成公主》是其仕女画中的代表作,画面中的文成公主身着唐装,手持经卷,眼神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又有对和亲使命的坚定。背景中的长安城楼与吐蕃山水相互映衬,既点明了历史背景,又暗示了文化融合的主题。刘凌沧没有将文成公主塑造成柔弱的闺阁女子,而是突出了她作为文化使者的智慧与担当,赋予了传统仕女画新的内涵。他的仕女画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设色明快而不失典雅,既继承了唐代仕女画的雍容气度,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个性的追求,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在技法上,刘凌沧对工笔重彩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他继承了传统的"三矾九染"技法,通过多次渲染让色彩更加厚重饱满,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表现与解剖知识,使人物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赤眉军起义图》中,他运用传统的铁线描勾勒人物轮廓,线条刚劲有力,表现出义军的刚毅;而在衣纹的处理上,则借鉴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法,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增强了衣物的立体感。这种中西融合的技法,既保留了工笔重彩的传统韵味,又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与真实感,让古老的艺术形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刘凌沧的历史画创作,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他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从服饰、兵器到建筑、环境,都力求符合历史原貌,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又不拘泥于历史的刻板记录,而是通过艺术的想象与提炼,突出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核与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历史画既具有文献价值,又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工笔重彩人物画表现重大题材的典范。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刘凌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教学与传承,先后培育出黄均、范曾、刘大为、李延声、马泉、胡勃等诸多成名弟子,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延续着工笔重彩的文脉。刘凌沧的教育实践,为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其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凌沧的教学注重传统技法的系统性传授。他深知工笔重彩人物画技法复杂,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积累,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他将自己多年研习的技法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执笔姿势、线条练习到色彩调配、渲染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他编写的《中国工笔人物画技法》《中国古代人物画图谱》《中国工笔重彩绘画技法》等著作,系统总结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技法,成为后世学习工笔重彩的经典教材。在这些著作中,他不仅讲解技法的操作步骤,更阐释了技法背后的美学原理,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理解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

在教学方法上,刘凌沧主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他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要求学生简单模仿自己的画风。范曾曾回忆,刘凌沧先生在课堂上很少直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这么画",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得他的弟子们虽然都受过工笔重彩的严格训练,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黄均继承了工笔仕女画的传统,画风典雅清丽;范曾则将工笔与写意结合,作品充满哲思与激情;刘大为擅长表现现实题材,将工笔技法用于现代人物创作。这种"和而不同"的艺术生态,正是刘凌沧教育理念成功的最好证明。

刘凌沧的教育不仅注重技法的传授,更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他认为,工笔重彩人物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画家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才能创作出有内涵的作品。因此,他在教学中经常结合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讲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他要求学生多读史书、诗词,多临摹历代经典,通过广泛的文化学习提升艺术的品格。这种注重文化素养的教育理念,让他的学生们不仅成为技法精湛的画家,更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家。

作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刘凌沧积极推动工笔重彩画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他组织画展、举办讲座、撰写文章,大力宣传工笔重彩画的艺术价值,提升其在美术界的地位。在他的推动下,工笔重彩画从一度被边缘化的状态重新回到艺术舞台的中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与传承。这种超越个人创作的行业担当,让他成为工笔重彩画坛的领军人物,为这门艺术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9年,刘凌沧先生走完了他81年的艺术人生,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却如重彩华章,在时光的洗礼中愈发璀璨。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实践与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更对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艺术价值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刘凌沧的艺术实践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传承提供了范本。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失去本真的危机,工笔重彩画也不例外。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效率与视觉冲击,忽视了传统技法的精髓,导致作品流于表面、缺乏内涵。而刘凌沧始终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从构思到完成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提醒当代创作者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传统技法,理解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他中西融合的探索也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新提供了思路——传统的创新不是对西方绘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养分,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刘凌沧的历史画创作对当代主题性绘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下的美术创作中,主题性绘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在表现主题的同时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是许多创作者面临的难题。刘凌沧的历史画创作证明,主题性绘画可以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他既关注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又不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通过精湛的技艺与生动的表现,让主题在艺术的呈现中自然流露。这种创作理念启示当代创作者,主题性绘画不应是概念的图解,而应是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升华,只有将主题融入艺术的血肉之中,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刘凌沧的教育理念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着重技巧轻素养、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刘凌沧强调基本功训练与文化素养培养并重、传统继承与个性发展结合的教育理念,恰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他的教育实践证明,美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画,更要教会学生画什么、为什么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的技法,更要让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具有深厚传统功底、开阔艺术视野与独立创作能力的美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大师级领军人物,刘凌沧的艺术遗产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宝贵财富。他的作品被各大美术馆收藏,成为研究近现代工笔重彩画的重要资料;他的著作至今仍是美术院校的教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学子;他的弟子们活跃在美术界的各个领域,继续传承与发展着他的艺术精神。从河北固安的民间画工学徒到中央美院的教授,从《艺林月刊》的编辑到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大家,刘凌沧用一生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就能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回望刘凌沧的艺术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成就,更是一部工笔重彩人物画在近现代的复兴史。他以"凌沧"之姿,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为工笔重彩画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今,当我们欣赏他的《文成公主》,仍能感受到文化交融的温暖;品味他的《淝水之战》,仍能体会到历史智慧的启迪。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正是刘凌沧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工笔重彩画永恒的价值所在。在未来的岁月里,刘凌沧的艺术精神将继续指引着后来者,让重彩华章永远照耀古今。
张占峰 2025年7月于京华云海轩
























作者:张占峰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