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前言
唐敬宗宝历年间,刘禹锡望着这座第三次迁到的住处,确切的说,这只是一个斗室。
整间屋子房屋狭小,抬眼见不到阳光,压抑得人心中难受,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将整间屋子挤的满满当当。
刘禹锡站在这逼仄的房间内,平和的心情也随之消散,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愁苦、不忿在这一刻满得仿佛要溢出来。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走到了桌子前面,拿起桌上的毛笔,多年的心绪被他赋予笔尖,一篇流芳千古的作品就此应运而生……
每当人们记起刘禹锡的时候,都会想到他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人人望秋郁郁的日子,只有他直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原本就是一个豁达的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除此之外,他还是当时的高僧灵澈的徒弟。
贞元九年,苦读多年的刘禹锡终于有所收获,他进士及第,时年21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
取得功名的刘禹锡顺利步入官场,他成为了太子李诵门下的官员,并与一群年轻士大夫一起决心革除弊政,重振朝纲。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登基,史称唐顺宗,刘禹锡、柳宗元等从太子时期就跟在李讼身边的臣子,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唐顺宗登基后,迅速任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几人试图在经济、政治、社会和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这场“永贞革新”声势浩大,几位心怀理想的官员试图改变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混乱现象。
但是,每一场改革的背后,都有着血的教训。
新皇登基,根基不稳,唐顺宗原本想通过这场改革重振朝纲,重新稳固自己的统治。
可惜,已经被触及根本利益的宦官和地方势力,迅速组织攻势进行反扑。
在登位8个月之后,唐顺宗被宦官逼迫“内禅”给太子李纯,806年,唐顺宗李诵在病痛交加之中,抑郁而终。
当皇权的支持一朝倒台,“永贞革新”中的各位骨干,也成为了宦官和藩镇势力的“眼中钉”。
“永贞革新”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骨干成员迅速被清算,被贬为远州司马,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为了朗州司马,即日启程奔赴朗州上任,刘禹锡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弃置身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
此时,在官场上几经沉浮的刘禹锡已经年过五旬。
在唐代官场惯例中,刺史的住宿地点是在州衙内安排三间三厢的官邸,这是刘禹锡作为和州刺史本该享有的规格。
然而,当和州的策知县得知刘禹锡是失势被贬的官吏,心中不免有了轻慢之意,他故意不按规矩办事,将刘禹锡安排到城南门外的一所临江的宅邸。
不论临江的宅邸离办公场所的远近,这样的置办也是十分不符合规制,策知县想通过这样的安排给新来的刘禹锡一个下马威。
不过,刘禹锡却对这所宅邸十分满意,宅邸正面对着滔滔江水,开阔的视野让刘禹锡看见了波澜壮阔的江景。
他立马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当消息传到策知州的耳边,他心中冷哼一声,十分不快,明明是一个下马威,反而正中刘禹锡下怀,给他了一个好去处。
心有不满的策知县思考了一番,又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提笔写下了一份文书,要求刘禹锡将住处从城南搬到城北,不仅换了地方,还把住房面积也减小了整整一半。
刘禹锡不得不再次搬家,这次的住处面临德胜河,河边杨柳依依,时不时有清风徐来,风景也是十分不错。
尽管新住处的房屋面积有所减小,但是面对美丽的景色,刘禹锡也是心中欢喜。
他没有丝毫被冒犯的不悦,反而给新屋又添了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次的对联内涵丰富,刘禹锡就是向策知县表明,随便你如何办事,我关心的是国家大事,我们志向不同。
这副对联传到策知县的耳边后,策知县勃然大怒。
于是,他第三次下令让刘禹锡搬到了那座小小的斗室。
刘禹锡面对这座小的只能容纳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斗室,他终于忍无可忍,提笔写了那部千古名篇——《陋室铭》。
文章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宣告所有人,住的是陋室,但是我的品格高贵,在你之上。
这篇短短的《陋室铭》,被刘禹锡刻成碑文放在了斗室门前,四方来客都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文人墨客口耳相传,不过短短时日,四方各地都知道策知县办的坏事,也让这件事情成为了轶闻。
时至今日,他仍然被牢牢的钉在历史书上,成为后人笑谈。
参考文献:1.《刘梦德文集》
2.《旧唐书·刘禹锡传》
3.《新唐书·刘禹锡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