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36年活捉老蒋的孙铭九,解放后中央破例批准: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志和    时间: 2025-9-3 11:15:21     标题: 1936年活捉老蒋的孙铭九,解放后中央破例批准: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1936年活捉老蒋的孙铭九,解放后中央破例批准: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2025-08-23 15:03                                        

发布于:山东省
   
      1936年,日军步步紧逼,蒋介石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这令全国陷入无尽内耗。对此,张学良痛心疾首,也决心兵谏逼蒋抗日。
在这场兵谏行动中,张学良的贴身心腹孙铭九担任了关键角色。他临危受命,率兵直捣华清池,将蒋介石从骊山石缝中活捉。

这一行动震惊了整个中国,同时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契机。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以单纯的英雄主义叙述结尾,事变平息后,孙铭九的人生起起伏伏的让人唏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过往功与过,才被重新审视。
那么, 孙铭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活捉蒋介石
1936年西安,东北军和陕军驻扎在这片土地上,表面上是配合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实际上却在酝酿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行动。
这场行动就是西安事变。

彼时的张学良的知道,如果再不有所行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彻底让中华民族失去抗击日本的机会。
于是 ,张学良召集了几位心腹将领,秘密讨论兵谏计划。
同年12月11日夜晚,孙铭九按照计划率领卫队埋伏在临潼华清池的周围,这是蒋介石下榻的地方。

作为行动的主导者,孙铭九对每一名士兵进行了严密部署,因为这不仅是张学良的命令,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抗战命运的关键。
12月12日凌晨,行动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清脆的口哨,东北军卫队迅速冲进华清池,包围了蒋介石的住所。

孙铭九亲自带领突击队冲入蒋介石的卧室时,只见空床上散落着假牙,被窝余温尚存——蒋介石刚刚翻窗逃跑了。
就在这时,杨虎城的电话打了过来。得知人跑了,杨虎城在电话那头暴怒。巨大的压力之下,孙铭九没有慌乱,他迅速组织人手开始搜山。

线索很快出现。士兵在山墙下发现了一只鞋,接着又找到了爬墙的痕迹。他们抓住了蒋介石的侄子蒋孝镇。
孙铭九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用手枪顶住蒋孝镇的头,以死亡相逼。恐惧之下,蒋孝镇指向了不远处的一片乱石缝。

东北军士兵立刻包围了那片乱石,高喊着让里面的人出来。片刻之后,蒋介石从石缝中现身。他发现包围自己的是东北军而非红军后,反而镇定了下来,又坐回了地上。
他声称自己腿断了、腰也折了,拒绝下山。面对这种拖延,孙铭九不敢动粗,他走到蒋介石面前,半跪下身,执意要背他下山。

最终,孙铭九强行将这位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背下了骊山。这个29岁的营长不会想到——他当时背上扛着的,是即将转向的中国历史。
从捉蒋英雄到汪伪汉奸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但他心底的愤怒和警惕从未消减。

特别是对参与行动的东北军将领,他始终怀有戒心,也暗地里将他们列入了“必须清算”的名单。
1936年底,张学良为了兑现对蒋介石的承诺,执意亲自护送他回南京。然而这一事件却成为了孙铭九人生的巨大转折点。

当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旋即被扣,此事导致东北军内部迅速分裂。以王以哲军长为首的元老派,主张顾全抗日大局,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而以孙铭九为代表的少壮派,则坚持要用武力营救张学良。

在孙铭九看来,王以哲等人的妥协,就是对少帅的背叛。他无法理解所谓的“大局”,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救出少帅”这一个目标。
1937年2月2日,这种偏执的情感终于爆发。孙铭九发动兵变,率部冲入王以哲的住所将其刺杀,史称“二二事件”。

但这场冒险行动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不仅没有如他所愿地团结东北军,反而加剧了内部的对立和混乱。
最终被蒋介石抓住机会,一步步分化东北军,将大批士兵调往其他部队,东北军彻底土崩瓦解。
孙铭九则因刺杀事件遭到通缉,被迫逃离西安,他的部下也四散而逃,只剩下寥寥几人随行。

为了躲避追捕,孙铭九开始隐姓埋名,潜伏于天津的租界中。在这段时间里,孙铭九的生活异常艰难,他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变卖随身物品维持生计。
而且,他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生怕被熟人认出,他更不敢联系家人,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

几年后,他逃往上海法租界,但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因城市的繁华而改变,反而更显得寒酸。
时间到了1943年,日军的铁蹄踏遍我国大地,汉奸组织纷纷投靠日本的统治体系。
这时,孙铭九听说一些昔日的东北军将领已经投靠汪伪政府。

最终,生存的本能最终让他放下了骄傲,他联系上了老友,并在汪精卫的安排下担任伪政府的一个军事顾问。
不过关于他作为汉奸的行为,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据说他守住了一条底线,从未对国共两党的军队开过一枪,手上没有血债。

但无论如何,投靠侵略者,已然是对民族大义的背叛。
抗战末期,眼看日本败局已定,孙铭九又一次选择了转向。他率领部下起义,被国民党方面收编,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特务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身份再次变得模糊。
一种说法是,他当时已经与中共取得联系,是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一颗“钉子”,曾奉命暗杀陈云但未及行动。另一种说法则称,他是在东北被李兆麟的部队俘虏。
无论过程如何,他最终还是落入了人民军队的手中。

大功不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曾参与汪伪政府的前伪军将领,孙铭九被押解至审查机关。
他的档案中,既有西安事变时的赫赫战功,也有投敌汪伪政府的“黑历史”,而这也让对孙铭九的定性显得格外棘手。

但最终,国家基于他的历史贡献,以及他在抗战期间没有直接参与迫害民众的事实,给予了他从轻发落的处理。
审判结果公布后,孙铭九被释放,获释后的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上海。

与此同时,他决定将名字中的“日”字去掉,把“明久”改为“铭九”,以此象征自己对汉奸污点的悔恨与告别。
最终,在上海市长柯庆施的推荐下,孙铭九被任命为市政府参事。

这份工作虽然看似普通,但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机会。他在市政府的办公室里,用尽可能的低调和勤勉努力,处理好分内之事,不多言、不妄行。
随着岁月流逝,孙铭九逐渐老去,到了2000年4月,他病重住院。

弥留之际,他特地嘱咐家人,不要为他举办任何形式的悼念仪式,并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
他希望,用最后的躯体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有意义的收尾。
2000年4月8日,孙铭九在上海安然离世。

结语
回顾孙铭九的一生,当真是跌宕起伏,他以改变整个国家历史进程“英雄”形象初登历史舞台,又因忠诚的失控而沦为“叛逆者”,最终以一个沉默“幸存者”的身份谢幕。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简单的“英雄”或“汉奸”标签往往是无力的。

个体的命运,是个人性格、历史机遇与政治漩涡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而孙铭九正是这样一个被单一事件永远定义,却又终其一生无法摆脱其复杂后果的悲剧人物。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西安事变中谁打响“捉蒋”第一枪》
中国新闻网《“西安事变”真相如何?“捉蒋”主将原是王玉瓒》
杨闻宇.孙铭九骊山“捉蒋”历险记[J].乡音,1999,(12):44-45.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