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杜甫晚年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被评为“七律之冠”,至今无人超越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潇雨
时间:
14 小时前
标题:
杜甫晚年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被评为“七律之冠”,至今无人超越
杜甫晚年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被评为“七律之冠”,至今无人超越
2025-09-08 13:57
发布于:天津市
公元765年暮春时节,年过半百的杜甫带着家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数载的成都草堂。他们乘坐一叶扁舟,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着夔州方向缓缓前行。在夔州定居期间,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饱受病痛折磨:肺疾反复发作,疟疾时好时坏,风痹之症令他行动不便,更兼有消渴症(糖尿病)的困扰。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听力日渐衰退,牙齿纷纷脱落,可谓百病缠身,苦不堪言。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自古就有登高望远的传统习俗。这一日,病体支离的杜甫强撑病体,独自蹒跚着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站在巍峨的城楼上极目远眺,但见秋风萧瑟,江水苍茫,两岸山色凄迷。这肃杀的秋日景象,勾起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无尽感慨,更添几分垂暮之年的孤寂与哀愁。
正是在这样悲凉的心境下,杜甫挥毫写下了这首被后世誉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诗作。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凛冽的秋风中,猿猴的哀鸣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清澈的江水映照着洁白的沙洲,几只飞鸟在疾风中艰难地盘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枯叶在风中簌簌飘落,而眼前的长江之水却依旧奔腾不息,滚滚东流。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常年漂泊异乡,如今年迈多病却只能独自登高。一生的艰难困苦早已染白双鬓,穷愁潦倒之际,偏又因疾病缠身而不得不戒酒消愁。
这首登高感怀之作,通过对夔州秋景的传神描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老病交加的悲苦,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清代学者杨伦盛赞此诗为\"杜甫七律压卷之作\",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推崇备至,称其\"精光万丈,实乃古今七律之冠\"。
诗的首联以工笔勾勒秋景,开篇即营造出浓郁的悲凉氛围。这两句动静相生,在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暗含深沉情感,宛如一幅以冷色调渲染的写意山水。首句着重描绘山间秋色:秋日的天空格外高远,凛冽的山风呼啸而过,不时传来猿猴凄厉的啼叫;次句则聚焦江上风光:清澈的江水环绕着素净的沙洲,几只飞鸟在风中艰难地往返盘旋。短短十四字,六种意象跃然纸上,字字精当,各臻其妙。
颔联的视野更为开阔,诗人以如椽大笔描绘出登高所见的壮阔景象。写山,着重刻画无边落木在风中萧萧作响;写水,则突出长江之水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这十四个字将夔州独特的山水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形神兼备的三峡秋景图。诗人仰望漫天飞舞的落叶,俯视滚滚东去的江水,在写景状物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无边\"\"不尽\"的夸张笔法,使\"萧萧\"\"滚滚\"的意象更具感染力,不仅让人仿佛听到落叶的窸窣、江水的轰鸣,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悲怆。
尾联将诗人的愁绪推向极致。\"艰难苦恨\"四字,凝聚着对国家动荡、个人际遇和家庭困境的无限感慨;\"繁霜鬓\"与\"潦倒\"则生动刻画出诗人晚景的凄凉。最令人唏嘘的是,在这般困顿的境遇中,诗人本想借酒浇愁,却因肺疾缠身不得不戒酒,这无疑使他的愁绪更添一层。
全诗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虽然律诗通常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八句皆对,却丝毫不显雕琢,反而自然流畅,足见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和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