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共七大的台前幕后,毛主席关注王明的得票情况,正确评价王稼祥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9-14 17:18:57
标题:
中共七大的台前幕后,毛主席关注王明的得票情况,正确评价王稼祥
中共七大的台前幕后,毛主席关注王明的得票情况,正确评价王稼祥
2025-09-14 13:17
发布于:天津市
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召开。就在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进行期间,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到了毛泽东主席耳中:由七大主席团提名的王稼祥同志,在中央委员选举中意外落选。这个结果让会场内外都为之震动。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久久地站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外的石阶上,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手中的烟卷燃到了尽头都浑然不觉,这个结果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决定重新审视这一情况,并给予王稼祥同志应有的公正评价。
这次被后世称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那座简朴而庄严的中央大礼堂内,来自全国各地的755名代表济济一堂。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这次大会距离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已经相隔了整整十七个春秋。
那么,为什么两届党代会之间会有如此漫长的间隔?这要从中国革命曲折的发展历程说起。早在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召开七大的建议,目的是总结苏维埃运动的宝贵经验。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对红军根据地发动全面围剿。在前几次反围剿斗争中,在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指导下,红军多次化险为夷。然而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从此,革命根据地长期处于战火纷飞之中。尽管党内多次提议召开七大,但由于战事紧张、环境恶劣等复杂原因,这一重要会议始终未能如期举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这场史诗般的远征。同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斡旋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敌后抗日斗争的同时,也加紧筹备七大的召开。1938年3月、1939年6月、1941年3月和1943年7月,党中央多次为召开七大做准备。但当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日寇铁蹄肆虐大半个中国,筹备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与此同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毛主席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系统总结了革命经验,为七大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尽管七大的召开日期一再推迟,但会议代表的资格审查工作始终没有松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布通知,对代表资格提出了严格要求。由彭真同志负责的资格审查委员会,对每位代表的政治立场、工作表现等进行严格审查。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755名代表,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这些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有的长期在沦陷区坚持地下工作;还有的从海外远道而来。在交通极为不便、敌情异常严峻的条件下,代表们穿越封锁线,跋山涉水,有的化装成商人,有的假扮乞丐,冒着生命危险向延安进发。许多代表在途中遭遇敌人追捕,有的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革命壮歌。
1945年4月,七百多名代表终于齐聚延安。虽然当时延安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但代表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踏上这片革命圣土,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希望。看到代表们陆续抵达,毛主席难掩激动之情,他深情地说:你们渡过长江,跨越黄河,走过陇海路,翻越太行山,中国的大好河山都走遍了!过去我们称之为长征,这一次,人数虽少,但也是一场小长征!
会议期间,毛主席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也分别作了重要报告。会场气氛热烈,代表们畅所欲言,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民主选举中央委员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尽管大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但选举结果中仍有一些犯过严重错误的同志当选,如王明等人。
计票工作紧张进行时,毛主席亲临现场。计票员们见到主席,纷纷起立致意。毛主席亲切地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他一边与大家交谈,一边关注着计票进展。当看到秦邦宪、王明等人的得票情况时,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有些同志虽然犯过错误,但他们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我们不是要排斥这些人,而是要团结他们。错误可以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同志!这番话语展现了毛主席博大的政治胸怀。
要知道,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王明等人机械照搬苏联经验,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才重新走上正轨。抗战爆发后,王明从苏联回国,又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主张,在长江局工作期间发表了许多错误言论。毛主席等领导人及时采取措施,派人向共产国际说明情况,避免了革命事业再次遭受挫折。
对于王明的当选,许多代表表示不解。但毛主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该给犯错误的同志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在会上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党内要团结起来,王明同志代表一部分人。对人要一分为二,他虽犯过错误,但应当给他改正的机会。这一决定既考虑到党内团结,也顾及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得知王稼祥同志落选时,毛主席深感惋惜。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会后与毛主席、周恩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他落选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伤病缠身。1933年,王稼祥在一次会议中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弹片一直未能取出,导致他左手残疾,心肺功能受损。1937年赴苏联治疗也未能痊愈,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许多代表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没有投赞成票。
毛主席不忍看到这样一位革命功臣受挫,在大会上给予高度评价:稼祥同志是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好同志,虽然现在身体状况不佳,但他的伤病大多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英勇负伤的!尽管昨天他未能当选中央委员,但中央永远将他列为候补委员的第一位!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在场代表无不动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关爱同志的优秀品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