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开国上将向毛主席要钱未果,反被主席敲竹杠,搞笑程度堪比亮剑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2025-9-23 13:34:10
标题:
开国上将向毛主席要钱未果,反被主席敲竹杠,搞笑程度堪比亮剑
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25-9-23 13:35 编辑
开国上将向毛主席要钱未果,反被主席敲竹杠,搞笑程度堪比亮剑
2025-09-22 15:23
发布于:天津市
王平将军是我国开国上将中的杰出代表,他近七十年的军旅生涯堪称一部革命史诗。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位军事奇才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战役,用智慧和胆识谱写了辉煌篇章。1937年发生的一件趣事尤其令人称奇:当时他率部前往正宁执行任务,却发现全军经费仅剩一百余元,连基本开支都难以维持。当他向毛主席求援时,得到的回复出人意料:没有,一块钱也没有,你自己想办法。更令人称奇的是,最终王平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额外筹集了三千元支援中央。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1907年,在湖北阳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王平呱呱坠地。这个农家少年从小就对革命充满向往,23岁那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传奇的革命征程。他身高近一米九,比毛主席还高出半个头,因此得了个王大个子的亲切绰号。在枪林弹雨中,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断后掩护,王平总能以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克敌制胜。即便在部队被打散、与组织失联的绝境中,他也能奇迹般地重新归队,战友们都佩服地称他为飞毛腿。
1934年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4月27日这天,王平率领的红11团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敌军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阵地上的泥土被炸得翻飞,但王平始终沉着指挥,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当时红军处境极为艰难,弹药补给几乎断绝,战士们不得不冒险潜入敌阵捡拾敌军遗落的子弹。在一次掩护撤退时,一发炮弹在王平身旁爆炸,震得他双耳嗡鸣,但他仍坚持指挥作战。在他的带领下,11团前赴后继,即使战友倒下,后面的战士也毫不犹豫地补上位置。王平自己旧伤复发,却只在简单包扎后立即重返前线。
1935年2月的遵义战役中,王平指挥的红11团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巧妙的诱敌战术让敌人自投罗网。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11团不仅重创敌军,还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最终,红军在老鸦山全歼敌军主力,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场胜利为红军长征打开了新局面。
鲜为人知的是,王平原名王惟允。他刚参军时,连队的广东籍连长总把他的名字喊成王翁翁,惹得众人哄笑。为免尴尬,他请连长帮忙改名。连长给他取名王明,但很快发现与当时共产国际代表王明重名。后来在执行任务时偶遇毛主席,王平趁机再次提出改名请求。毛主席理解他的困扰,亲自为他更名为王平,这个简洁有力的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
1937年,已升任27军政委的王平率部开赴正宁。临行前发现军费仅百余元,根本无法维持部队运转。他急电毛主席请求拨款,得到的回复却令人意外:我这里也一分钱没有,你自己想办法。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平灵机一动,通过当地联保主任筹得5000元和500石粮食。当他兴冲冲地报告时,毛主席却要求他只留1000元,其余4000元上缴中央。经过据理力争,最终达成留2000元、上缴3000元的方案。这个看似吃亏的决定,却体现了革命者的大局观。
这段往事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与担当。王平在绝境中展现的创造力,毛主席坚持的集体主义原则,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以大局为重的胸襟,铸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