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15:24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英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并创造了瓷业之辉煌。在任景德镇督陶官将近30年时间里,潜心钻研陶务,并身体力行与陶工们同甘共苦,主烧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值得一提的是,唐英除了精心监造宫廷御用瓷器及敬奉庙堂供器外,许是因为自幼饱读诗书的缘由,加之高超的制瓷技艺便借督陶之机一展身手,制作了一批极具品味的瓷质文玩。这些文房雅玩无不精美绝伦,深受帝王及其王孙贵胄青睐,也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当今收藏市场如果能有幸获得一件唐英亲制的文人气甚浓的案头小品,定是收藏者梦寐之所求。
清乾隆唐英制矾红墨彩仿玛瑙釉题诗水盂
王先生即收藏了一件唐英“陶铸” 篆书私款的水盂。本品橄榄形,整体因仿天然玛瑙纹理而自得天趣,此外诗文与书法雅处一器也堪称一绝。虽未落唐英本名,也未具“蜗寄”款识,但“陶铸”一铭被公认直指唐英。众所周知,“陶铸”是唐英在瓷器上最常用的印章,唯唐氏独用,自称“陶人”的他,亲为朝廷“铸”烧瓷器,因而具名。
文房器、仿石釉、题诗句、“陶铸”款……似乎明白无误地宣誓:这就是唐英亲制的作品!难道仅凭诗书画印于一体并且风格极似就能明白无误地推论该文房水盂为唐英亲手制作?难道历代没有仿制品吗?记者非常想知道,王先生有哪些鉴定依据?
先对您收藏的这件小巧怡人的器物做一个总体的评价如何?
唐英自制器皿多见于文房案头小品,如笔筒、水盂等,且喜以诗文、印章入饰,“陶铸”署款亦常见,此件器物即为其经典样式。本品口径3.2、腹径7、高6.8厘米,通体施以仿天然玛瑙釉,并采用诗文印章装饰,体现唐英文人性情与意趣。其形如橄榄,腹部凸鼓并逐渐向口沿和底足收敛;器外壁至底摹仿美石纹理,质感逼真;外底金彩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古意盎然;内敷施白釉,润泽明朗。值得称道的是,该小器虽人工描摹玛瑙纹理,却体现美玉之肌理。惟妙惟肖呈多层状,各层之间相互重叠成奇谲波纹状,勾勒和皴染使石纹舒展如行云流水,或若乱石穿空,或若惊涛拍岸。虽置于盈握之中,却显气势博大。唐英对于仿石纹釉之运用游刃有余,刻意营造了纹理间疏密有致,并于极似“开光”的疏朗处题写诗句:器壁一侧为“风过碧天摇凤尾,雨余幽涧洛龙孙”,并钤盖红彩“翰”、“墨”篆体联珠印;另一侧为“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同样钤盖红彩篆体联珠印两方“天”和“弌”。唐英行书上承魏晋、汉、唐、宋之名家,又受清代馆阁体影响较深,故行笔既巧妙地融入前人章法,又不失自己体势,规整精工、清秀健俊,起承转合一气贯通。肉眼观测,每一字如5毫米蝇头,于方寸之间纳入28字尚不显拥堵,张弛有度,整体布局浑然天成,足见其艺术功底深厚。
既然唐英此番造器深得人们喜爱,当年以至今天想必不乏效仿之例,包括署写相同之款亦不算太难,故市场流传的唐英风格的器物如何区分出孰是孰非呢?
摹仿佳木、美石纹理不敢说是唐英首创,但也的确是唐窑私物的重要风格。纵观已经明示的公私收藏,唐英作品数量少之又少。偶见模仿者,因粗陋不堪,一眼便识,因而难以混迹于艺术品市场之中。清末民初,多有仿造明朝官窑和清三代御制品,却鲜有仿造唐英者,这说明仿唐英制器难度较大。诚然,明清官窑在纹样审定和制作过程中都有严厉要求,绘画和款识都有定制,唯按皇帝圣旨不偏不倚地执行,不得有丝毫偏离。以个人妄断,清末以降,礼制秩序大乱,什么东西都能仿制,但能折射出唐公过人艺术造诣和清逸脱俗的审美品位之器,令仿造者头疼不已,只能模拟出皮毛,难以仿制出精气神。既这样,还不如去仿造明清官窑的标准纹样来的容易。
首博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竹节笔筒
故宫藏唐英《行书立轴》
以上妄断绝不是为自我收藏确定归属。能确定其为唐窑之物,似可参照馆藏之物: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竹节笔筒,口径为8.7×5.9、高10.8厘米,被描述为系督陶官唐英亲自制作。该器呈自然竹节式,通体施东青釉,外壁以粉彩绘松竹梅并有墨彩题句,其中“风过碧天摇凤尾,雨余幽涧洽龙孙”正好与本藏品中一段诗句相若。两相对照,书写体势与时代风格及其一致。由此,本品虽不能妄断为唐英自制器物,却可判定与重要馆藏相符。另有北京瀚海拍卖一例也可作为佐证:瀚海公司于2014春拍期间上拍一件乾隆红彩描金仿竹纹毛笔。此件作品以像生瓷制作,有节有根,竹筋细密,惟妙惟肖,笔端栽入笔毫后与竹笔别无二致。凑巧的是,该笔身不仅钤有“陶”、“铸”方章,其金彩书写“风过碧天握凤尾”与私藏作品书体极类。瀚海公司在说明文字中断其为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之精品,并认为展现了一代治瓷宗师的审美与情趣。
玛瑙水盂、瀚海拍品、首博藏品之唐英题相同诗句
本人饶有兴味地将三件作品中相同诗句的书体并列比对,发现字与字笔划之起落、间架排列之章法,甚至墨色枯湿浓淡之变化都非常接近,气韵贯通,俨然为一人所书,毫无临摹造作之感。其功力十足,笔法老到、运行流畅,非一般书家所能为之。复再审视各独立作品的诗书画印相融情况,均显相得益彰。
水盂底部
拿国家级馆藏作品以及知名拍卖公司上拍作品做比对不失为重要的鉴定手段。唐英是雍乾时期的督陶官,并且藏品还落有“乾隆年制”款,是否需要撇开唐英,仅就该器是否符合清乾隆制器特征做一番考证?
言之有理,关注本器物自身物理性状显然也是重要的。此水盂胎质坚致细密,地子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略现棕眼。胎壁自上而下渐厚,器壁下收至底心内凹以充当圈足,滚圆的泥鳅背形成了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显得稳重。外底心书“乾隆年制”金款,书写规整,料为本金,色泽纯正。细查圈足露胎处,呈糯米粉的质感,近釉处有刮削痕。内壁可见修整瓷坯隐现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釉水微微闪黄,莹润硬亮,有极细小的黑点分布,底部下凹积釉处呈现淡青色。以上特征都与乾隆时期制瓷特征相符。此外该水盂内外均存有传世和使用痕迹,尤其在器口和底部磨损痕迹自然、其内壁留有水渍沁痕,非人为作旧。
前述该水盂仿玛瑙釉纹理并间以诗印装饰正契合了陶瓷的造形发展到清代早期出现的对自然生物外形仿真的一类象生瓷器,这类仿生瓷至清乾隆时期的制作达到了顶峰,显然是督陶官唐英的贡献。仿石纹属低温釉,是先烧好瓷胎,然后用近似于各色石质的彩釉,在白瓷胎上勾绘石头的纹理,再二次入窑烧成。此水盂以梵红和墨彩为彩料,勾绘石头的纹理,摹仿逼真。唐英自制作的瓶、笔筒、香炉、水盂中较多使用梵红和墨彩,所见有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
区别于其他藏品,对唐英署款的作品您是鉴定和赏析同步进行,因为您更相信,唐公的艺术造诣仿者难以达到?
是这样。一代陶艺大师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及造器所达到的无穷佳境定让模仿者望而却步。就拿这个小水盂来说,集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题诗于一器,文雅精巧、技艺精湛,独步有清一代,昭示其不凡之身份。我一直相信,佳器必出良工之手,此器可鉴。本品两首诗出现在一件水盂上,内容虽然不一样,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风过碧天摇凤尾,雨余幽涧洛龙孙”赞美了风过竹林的优雅姿态,以及春雨之后出生竹笋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对新生之物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后来者或对领受钦命跟随自己学习陶务的儿子寅保的勉励。“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 以有形的梅花及明月喻自身无形的品格和风韵。梅花尽管清瘦,然而有着奇高的骨气;明月虽很幽静,却还是要洒下不尽的清辉。这些优美的诗句透露出作者复返自然的超然心境,让人们不得不多生出几分敬意。正是有了这份超凡脱俗的文化修养,使唐英在制作瓷器中少有匠气,透出儒雅之风。值得注意的是,唐英两字篆印无数,有唐英、俊公、隽公、叔子、蜗寄、陶人、半山、片月、松风、玉峰、沐斋、居士、古泉、陶铸等等,然而此水盂上署“天弌”的却为第一次见,学术意义重大,殊为宝贵。“弌”,乃壹的异体写法,一的大写。其哲学本义指:专一纯粹、专精,用心一也,专于一境也。谓之不偏、不散、不杂、独不变也,道之用也。反应唐英执一而不失,一心一意服务于朝廷的至精、至专、至纯之心境。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