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清朝是如何让辉煌千年的中国瓷器彻底衰弱下去的?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3 天前     标题: 清朝是如何让辉煌千年的中国瓷器彻底衰弱下去的?

清朝是如何让辉煌千年的中国瓷器彻底衰弱下去的?                                                                               2025-10-15 16:52                                        

发布于:上海市
   
清朝是如何让辉煌千年的中国瓷器彻底衰弱下去的?

清三代瓷器审美

如果说陶器是古代世界各国共有的文明产物,那么瓷器,则是古代独属中国的浪漫与文化贡献。
从宋代到明末,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每到一处,就会掀起一股瓷器的热潮,并改变了当地人原本的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当地的制造业。
同时,在海外贸易中,瓷器出口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瓷器市场!

明朝定制出口的“克拉克”瓷盘

就连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因为中国瓷器风靡欧洲,而逐渐被赋予了“瓷器”这一另外层含义。
然而,清朝中后期,中国辉煌的,独领风骚的瓷器文化和独占鳌头的瓷器贸易,则逐渐衰落了下去。到了清末,曾经被誉为“瓷国”的我们,反而成了瓷器净进口国,结合清朝当时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局面,着实令人唏嘘!

晚晴民国时期英国进口骨瓷青花椭圆形大盘子

究其原因,我总结出了以下五点:
第一,大清内忧外患的现状以及综合国力的衰退造成的!
当乾隆在马戛尔尼面前自大地展示天朝上国物产丰饶时,虚假的“康乾盛世”也彻底落下了帷幕,清朝的生产力逐渐出现衰退迹象,而瓷器产业同样未能幸免,各大瓷窑步入了长期的低迷期。

乾隆会见马戛尔尼

之后农民起义频发,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接踵而至,内战外战以及割地赔款,造成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御窑厂经费缩减,原料采购和工匠雇佣也受到了限制。你像咸丰时期,不仅瓷器产量少,质量也下降了,咸丰五年之后的制瓷业几乎停滞!
第二,清代瓷器在造型与装饰设计方面,逐渐偏离了实用性和生活的本质。过度追求繁复与华丽,使得瓷器逐渐失去了其作为日常用品的实用性,更多地成为一种炫耀财富与地位的奢侈品。

唐代越窑青瓷瓜棱执壶

你像唐代的越窑秘色瓷碗、越窑青瓷瓜棱执壶、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巩义窑白釉弘纹匜,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碗、汝窑青瓷碟、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南宋哥窑灰青葵口碗,元代枢府窑瓷盘、元青花、元末明初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成化斗彩鸡缸杯、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斗彩婴戏纹杯等等。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要么是吃饭喝水的餐具,要么是种花插花的工具,要么是宗教仪轨的器具,又或者是居家摆件装饰物,总之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日常用品的实用性。
而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御用瓷器追求复杂化、奢侈化,完全成了炫耀财富地位的产物。而“官搭民烧”制度虽缓解了官窑压力,但民窑生产积极性受限,技术创新停滞不前。相对御用瓷器的奢华繁复,部分民窑器物因工艺衰退导致造型呆板。

官搭民烧

而一旦清朝国力衰退,御窑、官窑停滞时,瓷器工艺必然衰退,这也是咸丰之后制瓷业虽然得以恢复,但瓷器工艺再也恢复不到清三代的水平了!
第三,瓷器设计领域缺乏创新精神,未能开辟出新的设计方向。设计师们一味沉迷于仿古与技巧炫耀,忽视了时代变迁对瓷器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导致瓷器设计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
第四,清代瓷器在审美格调上趋于平庸艳俗,繁琐堆砌的装饰风格使得瓷器失去了原有的清新雅致,这种审美倾向加剧了瓷器产业的衰落。

清乾隆款粉彩宫粉地缠枝花卉双耳盖罐

你像周杰伦的《青花瓷》本来就是写汝窑青瓷的,但他觉得汝窑或者汝瓷不好听,最后改成了青花瓷。而“天青色等烟雨”这句形容汝窑青瓷的歌词,却因为意境美好而被保留了下来。
这句歌词来自一句古诗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这句诗有说是周世宗对柴窑青瓷审美的标准要求,有说是宋徽宗对汝窑青瓷审美的标准要求,不管哪一种,这意境一看就很符合我们华夏的审美,既不过度奢华,亦不简陋粗鄙。
而汝瓷的釉面上常会出现如螃蟹爪子般细小的裂纹,被称为“开片”。全世界现存汝瓷数量仅有一百件左右,而这些稀有的汝瓷中,唯一一件未见开片的,便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然而,这件弥足珍贵、风华绝代的汝瓷水仙盆,在清朝却被乾隆拿来用作喂猫的器皿。这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清朝的审美已经偏离了宋朝的清新雅致,而走向了平庸艳俗!
事实上,清朝这种平庸艳俗、繁琐堆砌的审美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瓷器上,服饰、发型、建筑、家具、文学等等方面,无不充斥着这种暴发户式的审美!像极了一次性在胳膊上戴上十几块名表,又像一次性在脖子上挂上了十几条大金链子,贵是真贵,奇葩也是真奇葩!

清代服饰

第五,瓷器技术的外泄,西方瓷器技术的兴起。
康熙五十一年(1712),法国传教士佩里·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通过贿赂清朝官员,请求康熙同意其在景德镇传教,并把景德镇生产瓷器的配方和技术流程带回了西方。

传教士偷走瓷器技术

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西方国家术,并借助后来的工业革命,引入蒸汽机和模具注浆成型技术,细分生产工序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瓷器的工业化生产。
比如韦奇伍德瓷器,以其卓越的质量和精美的设计,赢得了世界的认可,成为欧洲陶瓷工业成长与自信的象征。欧洲的瓷器工艺水平和产量,逐渐都超越了清朝。
而清政府这边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在广州十三行与外商打交道。而外贸利润的大部分被拿去上下打点了,而真正陶瓷制造业却因资金匮乏,发展愈发无力。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比如提升技术水平上缺乏动力,这导致瓷器质量参差不齐。境严位。
此消彼长,最终削弱了中国瓷器的核心竞争优势,造成瓷器文化与产业的衰落!
1791年,英国政府下令禁止进口中国瓷器,标志着欧洲成批进口中国瓷器的时代彻底结束,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致命一击,也给中国近代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国力衰退、脱离生活、失去创新、审美庸俗、技术外泄等原因,最终导致中国辉煌的千年的瓷器文化和瓷器贸易,在清朝彻底衰退了下去。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