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弹药为什么越打越多?幕后功臣都有谁?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志    时间: 2025-10-19 09:23:30     标题: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弹药为什么越打越多?幕后功臣都有谁?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弹药为什么越打越多?幕后功臣都有谁?                                                                                2025-10-18 11:52                                        发布于:天津市
   
      1950年10月,志愿军刚刚进入朝鲜战场,由于准备仓促,后勤保障体系还未完善,初期的弹药主要依赖库存和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旧武器。由于弹药紧缺,志愿军第39军在与美军王牌部队交战时,步兵只得依靠手榴弹和轻武器近战,到了近距离后,再用刺刀与敌人肉搏。

然而,到了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的弹药供应逐渐充足,甚至连美军也称:“他们似乎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所需的弹药。”

那么,为什么志愿军的弹药越来越多呢?这些背后又有哪些默默奉献的英雄呢?

弹药越来越多的原因

在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时,他们手中使用的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万国牌”武器,如三八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掷弹筒等。那时,虽然全国的兵工厂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技术水平低、产能不足,且面临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武器生产速度很慢。

当时,全国兵工厂每月只能生产约1万支步枪,而且型号繁杂,弹药规格不统一。志愿军的装备也不完整,最初只有轻武器的步兵,炮兵力量很弱,甚至没有坦克或装甲车。
然而,志愿军的弹药在战斗中不断得到补充,首先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武器。比如在1950年11月,志愿军第38军113师在经过14小时的强行军后,成功打击敌人,并截获美军第25师12辆军火卡车,每辆车上都有240箱步枪弹药,还缴获了500发炮弹,这些武器和弹药的数量相当于113师当时存储的三倍。
到1951年2月,志愿军第42军124师突袭了韩军第8师的辎重队,缴获了40门榴弹炮和2万发炮弹,这些补充的弹药立即分发给了前线炮兵队伍,有力地改变了战场局势。

此外,志愿军还特别成立了“弹药搜集组”,任务是清理战场,搜集散落的武器和弹药,并集中管理,避免枪支与弹药不匹配。这些“拾荒者”在战斗间隙不断收集战利品,确保了弹药的补充。
为了进一步补充弹药,志愿军还多次渗透进美军的弹药库,偷运TNT炸药、储油罐等军火。这些炸药被拆解后,制成了集束手榴弹,成为战斗中的重要武器。

据《志愿军后勤战史》记载,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累计缴获了25万支枪支、48万发炮弹、2128万发子弹,相当于国内同期弹药产量的43%。

国内的支援
国内也并没有袖手旁观。从1951年6月起,全国掀起了一场“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工人、农民、商人纷纷捐款捐物。比如鞍山钢铁工人把集体收入捐给国家,京剧大师梅兰芳通过义演捐赠了一架飞机。到1952年5月,全国共筹集资金5亿元人民币,用于购买飞机和武器。

此外,苏联也为志愿军提供了大批物资,包括1.7万辆卡车、1250万发步枪弹和660发冲锋枪弹,有力缓解了志愿军的弹药压力。

国内的军工厂也夜以继日地生产武器,针对缴获的美军武器进行仿制,沈阳、太原的兵工厂还改造生产线,提高产能,甚至将一些民用工厂改为军用工厂。工人们实行“三班倒”制,手榴弹的月产量从20万枚提升到了200万枚,迫击炮弹的月产量也达到了15万发。
构建运输网络

初期,志愿军的弹药主要通过汽车运输和肩扛背负运送,但经常遭遇美军的轰炸,导致补给线经常中断。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志愿军开始建设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平壤至前线的主干道下方,工兵们用200天时间修建了长达1200公里的地下铁道。通过这些地下通道,弹药可以安全运输,夜间由伪装成运粮车的牵引车通过液压装置将弹药集装箱送往前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这条地下通道每日能输送12吨弹药,保证了前线弹药的持续供给。即使地面上的公路遭到轰炸,志愿军也能依靠这些地下输送线继续补给。
一线英雄
在这些保障系统的背后,很多无名英雄也为战斗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1950年冬天,在长津湖战役中,38军的运输班长王德福带领骡马运输队,在严寒的环境下,将8000发弹药成功运送到前线。尽管受到美军轰炸和恶劣天气的影响,他和队员们依然顽强完成任务,许多人因此冻伤,但他们的坚持确保了战斗的持续。
在三所里战役中,后勤专家张明远通过为缴获的美军弹药箱标记符号,成功解决了弹药混乱的问题,使得志愿军能够更高效地分配和使用这些战利品。

在上甘岭战役中,38军7连的炊事员庞万生,虽然从未接触过武器,但他在弹药供应受阻时,用扁担运送了1.2吨手榴弹,为战斗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军民协作的故事,正是志愿军弹药能源源不断补充、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这场伟大的胜利不仅仅是前线指挥员和士兵的努力,背后无数像王德福、张明远、庞万生这样的普通人,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 凌云    时间: 昨天 07:27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