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红军是如何搞经济的?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昨天 12:32
标题:
红军是如何搞经济的?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红军是如何搞经济的?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2025-10-16 15:23
发布于:天津市
在1927年,我党通过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然而,由于敌军力量远远超过我军,我们被迫撤退到贫困山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那时,红军不仅要在同敌人交战中壮大队伍,还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特别是经济困难。
幸运的是,伟大的毛主席等领导人在艰难的环境下找到了有效的办法,在敌人封锁下发展经济,这为我们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活动经费主要依赖共产国际的支援和部分富裕党员的捐献,几年里未能解决经费自给问题,这也成为国民党未能控制军权的原因之一。直到1927年国共分裂后,我党通过受影响的国军军官掌握了部队,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原本希望通过夺取大城市来解决政权问题,但起义未能如愿成功。
特别是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他果断决定转移到湘赣边界开辟农村根据地。南昌和广州起义的残余部队在朱德的带领下,于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经过整编后,红军变成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共约一万人。然而,原先部队的军费早已耗尽,每个月仅粮食就需要40万斤,敌人不仅发动军事打击,还进行经济封锁。
1928年11月底,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坦言,红军的经济困境相当严重:“红区与白区几乎完全断绝了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日常必需品稀少又昂贵,而木材、茶叶、桐油等农产品无法出口,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红军曾经连“红米饭、南瓜汤”都成了奢侈,依赖没有盐的辣椒和芋头干充饥,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不得不采取从敌人那里收缴物资来解决经济问题。但我们与历史上其他的农民军不同,红军始终把革命思想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红军通过没收敌人的物资、摊派军费、罚款和挖窖等手段解决短期的经济困难。
比如,在进入敌区作战时,红军会没收敌军所有金银物资,粮食和食盐留给红军自用,剩余的无偿发放给穷人。此外,红军也会向当地1000元以上的商户征收军费,并且通过罚款惩治那些平时压榨穷人的土豪。红军还会挖掘那些富户家中的金银储备,尤其是许多人习惯将财富藏于地窖。这样一来,红军既保证了自身的生存,又尽量避免伤害普通百姓。
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始终强调“所有缴获物资归公”,并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保了不伤害群众利益。
随着红军逐渐壮大,毛主席早在1927年就意识到,成功的革命必须团结起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毛主席开始着手实施土地改革,以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
1928年底,红军出台了《井冈山土地法》,并于1929年修改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以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并进一步探索土地改革。红军的土地改革不仅是简单地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业产量。
1930年前后,红军连战连捷,中央苏区的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但大量男性劳动力参加红军或支援前线,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短缺。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红军设立了劳动互助合作社,并提出解放妇女的口号,鼓励女性参与生产劳动。红军还通过收回地主和富农的耕牛,解决了农民耕作工具不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红军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税收,确保每年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为红军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虽然红军的税收不低,但由于没有中间剥削环节,农民反而更能接受。
此外,红军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毛主席早在1928年就意识到,井冈山附近的竹木、樟脑等特色产品在白区有较大市场,于是红军开始设立竹木合作社统一销售,推动商业发展。红军还设立了“红色圩场”,并规定了集市的税收政策,这使得商人愿意突破封锁,将物资运入红区,既解决了红军的需求,也让商人受益。
这些举措帮助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维持了生存,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体系。到了1931年,中央苏区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但随着国民党的“围剿”不断加剧,红军的经济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红军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并设立国家银行,以支撑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
总的来说,红军在成立初期采取了从敌人和富人手中获取物资的应急措施,但随着队伍的壮大,毛主席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渐成熟,最终为红军在长征中的生存和后来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