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他最早发现毛主席的才华,曾预言:这个人很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
时间:
前天 12:06
标题:
他最早发现毛主席的才华,曾预言:这个人很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
他最早发现毛主席的才华,曾预言:这个人很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
2025-10-29 18:44
发布于:湖北省
1912年的长沙,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瞬间。
一个刚从军队退役、名不见经传的19岁青年,走进了一所中学的考场。
他或许自己都未曾料到,他即将写下的一篇文章,不仅会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更会让一位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对他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预言。
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而那位一眼看穿他非凡潜质的伯乐,便是时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的符定一。
不凡的少年
1912年的春天,长沙北正街紫东园的几间民房刚改成校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初创。那时刚满19岁的毛泽东从韶山来到长沙,掏出1块钱报名费,走进了借用贡院校舍设置的考场,
当时报考普通科的考生有两千多人,最终只录取一百五十名,竞争激烈得很。
两场考试结束,放榜时所有人都没想到,
这个穿着土布衣服的乡下青年竟拿下了榜首,被编入习英文的普一班,成了这所新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学生”。
但这份榜首成绩没让校长符定一立刻放下心来。
当时,考卷里的文章是围绕《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要策》题写的,
毛泽东写出的不仅立意高远,论述起来还挥洒自如,字也写得相当出色。
但那时社会风气浑浊,他最担心有人走关系混进学校,于是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个孩子。
等传达员把毛泽东领到校长室,符定一真是吃了一惊,眼前的青年穿着打补丁的土布褂子,脚上是草鞋,一口韶山土话格外浓重,他不禁暗自犯嘀咕,
这样的乡下孩子真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吗?
符定一当即决定再次测试,从三皇五帝的典故问到民国初建的时局,想从各个方面试探他。
没想到毛泽东全程从容不迫,无论问到什么都能对答如流,偶尔还会冒出几句独到见解。
但不放心的符定一出了一道更为严苛的题目——论救国之道。
毛泽东没有丝毫犹豫,提笔就写,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救国之道的思考,提出只有唤醒民众的觉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符定一被深深折服了,他断定毛泽东绝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大器。
慧眼识珠
之后,符定一在学业上对毛泽东悉心指导,
常常与毛泽东探讨时事,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符定一的引导下,毛泽东的视野也变得开阔,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后来毛泽东在省立一中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获作文比赛满分,符定一亲自审定考卷时,
在首页批下“传观”二字,让全校师生都能看到这篇佳作,
这份公开的认可给了青年毛泽东极大鼓舞。
可没过多久,毛泽东觉得学校的课程太浅,满足不了自己对知识和救国道路的探索,
竟主动离开了省立一中,走上了革命的路。
那段时间毛泽东生活拮据,符定一得知后,让夫人每月固定补助他5元大洋。
这在当时够买20斤大米,基本解决了他的食宿难题。
毛泽东还常去符家做客,两人围坐讨论时局,符定一会把自己收集的各地报纸整理出来,
圈出关键新闻让他重点关注,还教他如何从繁杂信息中抓核心问题。
1925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工人运动,一时间震动全省,军阀赵恒惕悬赏十万大洋捉拿“赤党头目”,
密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彼时符定一恰返湘探亲,在任省政府秘书长的表弟家中瞥见逮捕密电,顿时惊出冷汗。
当下符定一心里的想法是一定要保住毛泽东!
于是他直奔表弟书房,以性命作担保,表示毛泽东万不能出事,今日若杀他,来日必遭湖南千万人唾弃。
符定一说完这番话见对方还犹豫,
于是只能变卖随身玉佩疏通关系,将抓捕行动推迟20天,
随后紧急联络地下同志,辗转找到藏身菜园的毛主席。
他将身上仅剩的20块银元塞进毛主席手中让他速离湖南。
而这次脱险后毛主席奔赴广州,不久后就踏上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征程。
直到1946年延安窑洞,这对分别了21年的师生才再度相逢。
一见面,符定一就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思虑已久的方略——
武攻天津卫,文取北平城。
预言成真
符定一指出天津是军事要冲,但北平是文化命脉,
如果以雷霆之势夺天津,那么就要以怀柔之策安北平。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众人顿时陷入了沉默,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对北平的作战策略。
最后,还是毛泽东敲板,决定采纳符定一的建议,北平才得以靠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
这座古老的城市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文化事业,毛泽东三顾茅庐请符定一担任文史馆馆长。
起初符定一婉拒,但耐不住毛主席的再三邀请,他任职后四处奔走,
积极组织力量对面临损毁的文化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55年符定一患病住院,毛泽东除了派秘书田家英经常去医院协调治疗,还亲自打电话给医院院长,叮嘱
“一定要用最好的药,好好照顾符老先生”。
3年后符定一病逝,毛泽东特意送去花圈,花圈上的挽联是他亲自拟定的。
写着
“符定一先生千古,毛泽东敬挽”,
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老校长的敬重。
这份从1912年开始的师生情谊,跨越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用具体的扶持和信任,温暖着彼此。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