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把经纬路的发展一一道来,但却能从其中几条路的发展来感受它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国际大马路(今和平大街),把商埠地与“满铁附属地”隔开。初建时,路中间有一排界桩,马路西面是由日本“管辖”的区域,而东面则是“奉天商埠地”,它有一种“国界”的性质,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马路,它的一段曾经叫过“九经路”。
三经街现在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街道,上世纪90年代三经街道路还未拓宽改造之前,那里曾经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每年满街的京桃在春风吹拂下绽放,成为沈城一景。
十一纬路,它是沈阳最早的两条沥青马路之一,始建于1911年,自大西边门至马路湾,当时用资117,997元银元,长 3600米,宽13.7米,当时为了保护路面及交通的畅通,商埠局规定禁止兽力车辆行驶沥青路面。看来经纬路在修建之初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它当时的作用非常之大。不仅如此,也为现今沈阳市内交通提供了最早的东西要道。
有的经纬路现在已经从沈阳人的身边消失了。比如说,原二十纬路和二十一纬路,在南京街1979年和1983年两次扩建中被扩入其中,使南京街成为沈阳市南北向的重要干道之一。
尽管有许多像九纬路这样小的经纬路不为人所知,但还是有许多经纬路为人们所熟悉,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许多以经纬路命名的建筑、站牌等,比如说二经一小学、二经二小学、二经三小学等等都让人们记住了经纬路。经纬路不管将来改成什么名字,它都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产生于20世纪沈阳这座城市,21世纪仍然存在于沈阳人们的生活中。
话说奉天开埠建路
20世纪初的沈阳还很荒凉,没有什么大马路。商埠地出现以后,它为了发展必须修建道路。于是,在商埠地划定不久,奉天开埠总局(为开埠新设的管理机构)就开始修建道路。那么这些街道如何来命名呢?相对于商埠地和“附属地”来说的旧市区——边城以内,其街道命名也多体现历史传统或相沿成习。例如:四平街(今中街)、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等等。而商埠地的道路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以地名命名的方式,而是把东西向的街道都称为XX纬路,南北的街道称为XX经路,商埠地的街道名称上有些欧化色彩,经纬路就这样产生了
沈阳最早的商业街——中街
中街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全长1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是沈阳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已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见证。明末,辽东开原、广宁、抚顺的马市贸易繁荣,使位于三大马市中心沈阳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625年,“ 大金”迁都沈阳,将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建扩建,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王宫之左是祖庙,王宫之右是社稷坛,王宫正面朝南,王宫后设市场)之说,将原来的“十”字型两条街改筑为“井”字型4条街:即今日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当时,中街路称四平街,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从1636年清太宗定都盛京起开始计算,中街的历史距今已有370多年。
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太原街
公元1898年,沈阳火车站前沦为沙俄的租界区,“西四条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道便成为了如今闻名东北的太原街的前身。1919年,日本侵略者强制将满洲铁路附属地所有的街道都改用日本名称,“西四条街”也屈辱地被贯名为“春日町”。解放后这条历经沧桑的百年老街才被正式称为“太原街”。
[size=+0]1968年-1981年,“文革期间”被更名为“反修大街”。1981年5月,“太原街”正式恢复定名为“太原街”。
[size=+0][size=+0]如今的太原街全长3950米,其中,北起中山路、南至市文化宫的近千米长地段,已经成为沈阳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从19世纪初,仅有的10几家油盐杂货店铺,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太原街已经拥有了数百家临街店面、十几座现代化大型商场、数个国内闻名的大型专业市场和一条繁华似锦的商业步行街。这里的日客流量达到百万,日交易额过亿,成为了沈阳名副其实的商业繁华一条街。
沈阳金廊工程建设 |
笔直宽敞的双向12车道
贯通东西的高架桥快速路
沈阳青年大街(金廊)夜色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