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毛的《沁园春·雪》与辛弃疾的《沁园春·筑偃湖未成》结构很相似。辛词道: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深雄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第一韵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近乎重复,“风光”两字也几乎可以点繁;辛有三意,“万马”虽是比喻,同样提供了形象。第二韵毛极相似地写了长城、大河的景观;辛湍直下而珠倒溅,桥横截象月初缺,还重叠地把“弓”来形容月,提供了四意五象。接下来,毛照旧写雪景,辛词转到人事,意思也比毛曲折。再下来毛还在概写雪景,有两个意思,辛出来三意。下片开头那韵,毛花一句重复上片结句,辛有词藻极密的两个意思。下边两韵,两家处理得非常相似。毛花四句写重复的一个意思,再三句差不多还是那个意思;辛前四句拿谢家磊落、相如雍容描摹了山给人的两个侧面的感受,再把太史公写山的另一副面目。两人所写同样的像点鬼簿,专抄古人的名字,可是效果迥然不同。倘把辛的《沁园春·将止酒》来比,毛照样吃大亏。也无妨把苏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比毛的《雪》、辛的《念奴娇·野棠花落》比《昆仑》,结果没有两样。
在《昆仑》里,毛跟昆仑山的关系显得疏远些,不那么连着血肉。词的上片,昆仑只是毛的描写对象,下片里,昆仑也不过毛的道具,作者没有跟它发生心心相印的认同,或者格格不入的拒斥。上下片的情绪始终高昂阔大,寻不见作者情感上的曲折变化,大嗓门、高调门一直喊到底。下片“不要”借语气的反对把词意转移到另一处,但是,它没有转变感情色彩。上下片的末句,都显得不如前边激烈,不过,从“环球、世界、千秋”之类字眼看,毛似乎想保持高昂阔大的势头。这两句相对的平稳,不是感情性质的不同,而是感情能量的不足。可以竭力发挥的地方,前边已经发挥尽了,高嗓子喊久了不免变嘶。《沁园春·雪》跟《昆仑》一样,只一个调门,没有情感的动荡,词意的转折也只一处。我们不好讲它们是沉郁顿挫之作。 毛个性、情感的特征,大致框定了他的风格,也不可避免地附带来优点和缺点。我们细读了苏词,再回眼看毛,对毛的印象会更清晰:苏词耐得千遍读,毛那里只能作一日游。苏那里可以住家过活,毛那里等于古语所谓“蘧庐”,一宿不可再宿的。
毛写词像汽车走笔直的下坡路,一泻无余,而不像走盘山公路那样左盘右扭、跌宕起伏。他整个下片,基本上只是一个意思的顺承生发,一群意思实际差不多便是一个意思,这便没法作转,否则这个意思会自打嘴巴。转折当然也可看作下句打上句的嘴巴,不过,那是一个意思打另一个意思的嘴巴。毛词意过稀,一首词能容纳的意思太少,本钱不够,便想转也转不了几下。 转折是造成顿挫沉郁风格的主要艺术手段,毛词很少能引起人品味甚至回味,就源于他没有充足的意思作转,他的意思不含转折的特性。他情感高朗而不深沉,他乐观而不悲观。乐观一个倾向的感情趋于发散,像气体结不成块,随时上逸;悒郁一个倾向的感情趋于沉凝,像水顺势向下聚落。发散便一泻无余,沉凝的东西会百转无尽。我们常说“回肠九折”,贴切地描摹出向下的那个心理特征;毛那一路的情感也许便近乎另一句讲率直人的粗鄙俚语:“直肠子通屁眼”——大概有人会觉得我用词不恭,可是毛想当不会怪我,他自己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不就说么:“不须放屁”——遗气也不过就是“直肠子”里一泻无余的一股气体罢了。毛情感的性质不利于作转折,写词的手法也不允许多作转折,他的风格也便跟沉郁顿挫隔膜,巴望他给人以余味,那只表明你知人不明。
我们前边提到,毛的诗风较为保守,落在传统的圈圈里。这话也许得做些解释。它不是说,毛泽东没有表现新思想。毛的确写到些古人没有的意思——尽管他做这点算不得特别成功——可是,这些新意思只用旧风格便可容纳,它们的特质,不跟旧风格不共戴天,而可以同居一个屋檐底下,相依相伴着过活。这话也并不否认,毛可能有他自己的特点,比方,他的想象便很可佩服。不过,想象并非毛家店独家经营的专利商品,想象力雄奇的作者不止毛一人,毛在他们里也还算不上第一人;传统从来就推崇而不排斥想象。毛的突出之处,依然处在传统的包容之内;好比孙猴子那个筋斗云,看来已经厉害得很,但他终究没有翻出如来的掌心。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3:33 , Processed in 0.0076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