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9日 15:04
作者:张海岚
魏晋:茶并不追求早,是贵族精神生活的象征
在饮茶开始兴盛的魏晋时期,人们并没有“贵春茶”的概念。采茶的主要时间也不在春天,这在晋代杜育所写的《荈赋》中明确提到:“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旅,是采是求。”除了直接指明“初秋”,题名为“荈”也颇耐人寻味。《玉篇·草部》中有言:“荈,茶叶老者。”晋代文学家、博物学家郭璞也认为:“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大唐贡茶院。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唐代,寒食节祭祀先祖蔚然成风,上巳节踏青宴饮习俗逐渐向清明靠拢,皇家要举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制度,在顾渚山设贡茶院专制贡茶,名曰贡山。官管贡茶自此为始。朝廷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唐代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好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资料图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但还是以芽茶为主。明代的制茶工艺也发生了变化,杀青方式由蒸青变为以炒青为主,而品饮方式变为瀹泡法。资料图
于今日饮茶,站在茶叶科学角度来说,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氨基酸成分较高,而苦涩为主的茶多酚含量不高,所以喝起来鲜爽可口。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所以内含物质不够丰富,并不耐泡。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气温已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