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4日 08:33
作者:十年砍柴
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在金陵去世,上至皇帝下至他的学生和部属,送挽联的很多。而左宗棠的挽联最为人瞩目,成为代代传颂的名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在挽联中高度评价了曾国藩的品德与功勋,当然也不忘解释一下两人之间备受世人关注的复杂关系。元辅,可做重臣解,也可直接释为宰相。曾国藩生前是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傅,说是宰相也一点不过分。
上联意思是左宗棠谦称为国家谋划之忠诚、识拔人才之英明,不如曾国藩,下联的意思是说两人同心同德做大事如金子那样坚固,而直言不讳挑对方的毛病就像扔石头(今天网上则是扔板砖)那样毫不留情,这样做才不辜负两人一生的交情。
左的挽联之所以引起强烈关注,是因为他俩关系很不融洽,在官场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特别是左宗棠,到了独树一帜、地位和曾国藩相仿时,动不动在军营中、衙门里当着幕僚和客人的面批评曾国藩,有时骂得还很难听。内容多是说曾国藩假道学、虚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装”,对曾国藩带兵打仗的才能他评价更低。两人年轻时的共同朋友郭嵩焘曾写信对曾国藩说:“退庵言:在营日两食,与左君同席。未尝一饭忘公,动至狂诟。”
现在左宗棠逢人必骂的“老冤家”死了,他如此高的评价是不是因为遵循中国社会“死者为大”的人情文化呢?虽是直性子火爆脾气的左宗棠也不能免俗。
或许左宗棠在写挽联的时候有这样的因素。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仍活在世上的左宗棠越来越佩服曾国藩的人品,这从左宗棠善待曾国藩的子女就能看出来。
1877年,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无钱治病,向左宗棠和他父亲共同的老部下、远在新疆的少年统帅刘锦棠借钱。刘锦棠和曾国藩是湘乡县同乡,他和其叔刘松山是曾的嫡系。后来为了平定西北,曾国藩慷慨地把这种战斗力最强的老湘营拨给了左宗棠。曾国藩后人向刘锦棠借钱却不直接向左宗棠开口,还是显示出亲疏有别。左知道此事后大为感慨,于是送给了曾家三百两银子,并且就此事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吾与文正交谊,非同泛常。所争者国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与,固无丝毫芥蒂,岂以死生而异乎?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这段话显示出他认识到曾国藩生前的清廉决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样要撇清自己,他与曾国藩是为“国家公事”而争,不是为了个人恩怨。从此,他对待曾国藩的儿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好。
曾国藩
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晚年号崇德老人)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记述:光绪八年(1882),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委任曾纪芬的丈夫聂缉椝(字仲芳)为上海制造局会办——这是当年最肥的差使。“文襄送客,而独留中丞公(聂官至巡抚,巡抚雅称中丞)小坐,谓之日:‘君今日得无不快意耶?若辈皆为贫而仕;惟君可任大事,勉自为之也。’故中丞公一生感激文襄(左宗棠去世后的谥号)知遇最深。”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