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7日 13:15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徐佳和
齐白石像(油画,113.5 ×86,1954,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涌现出的画家之一,吴作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绘画顶峰,前天,“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出吴作人生平作品共计100余件,展现了吴作人在经历了1930年赴欧洲“学西方”之后,回归祖国,在绘画上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历。1958年,吴作人出任中央美院院长,他是继徐悲鸿、江丰之后中央美院的第三任院长。徐悲鸿写给吴作人信札。
此次展览内容涉及他的油画、素描、速写和历史照片。展览分两段,“西学”为吴作人青年时代在欧洲经历的另一种精神洗礼,“西行”则是吴作人1940年代分别赴敦煌临摹壁画和赴青藏高原写生之后,超越了他从西方习得的纯熟的油画技巧,确立了与敦煌一脉相承、不同于西洋的民族气派的油画。同时,吴作人开始探索用水墨方法来展现现实的新方向,为后来的“新中国画”的确立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因此,吴作人的艺术也是一个时代的探索和积累。齐白石。
此番展出的吴作人1954年所画的《齐白石像》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画家,吴作人更能理解另一位画家的精神世界。这幅油画与当时社会环境中倡导的“红光亮”的工农兵宣传画有风格上的明显区格,作品遵循油画规律,又不过多追求明暗关系转变和冷暖对比,画面采取了三角的构图。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美术鉴赏家札莫希金再看了《齐白石像》后说,这件作品完全可以和列宾的《托尔斯泰像》相媲美。在齐白石寓所门口与徐悲鸿、齐白石、李桦的合影1946年。
吴宁介绍,齐白石当时年逾九旬,坐着给吴作人当模特,坐着坐着就打起盹,兀自进入了一个老者的梦乡。熟睡中的的白石老人嘴唇努着,右手三指一直聚拢而不松开,这是老人职业性的习惯动作——右手握笔的姿态和隐现在银髭下作吮笔状的嘴神。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吴作人无法每次都劳烦老人长时间摆成一个姿势给自己画,有时只能请自己的夫人萧淑芳在腰间缚上一个枕头,穿上齐白石的宽大衣袍,模仿齐白石的身姿坐下,以便正确揣摩人物的状态。对比用风景-草原云雨。
呻吟的伤兵纸质炭笔14.9×21.2 1938年。
萧淑芳像布面油画48×39 1946年。
沐木板油画27×21.5 1936年。
甘孜雪山油画29×38 1944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纤夫油画150×100 1932年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女人体油画29×49.5 1932年。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