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科技】养老服务信息化要设计出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刘云
时间:
2016-6-24 10:33:57
标题:
【科技】养老服务信息化要设计出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在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主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就医改形势下的养老信息化议题发表演讲。围绕医改取得的进展、医改与养老问题的联系、下一步信息化如何助力医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国医改初期,基层的医疗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过去创收“卖药”的机制改掉了。
◆我国医疗领域面临主要问题是信息还没有“化”,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目标应是什么?
◆现在一切都在透明化,如何来管理医疗信息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在近期举行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主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就医改形势下的养老信息化议题发表演讲。围绕医改取得的进展、医改与养老问题的联系、下一步信息化如何助力医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国医改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改革
中国的医改从2003年就已开始,过去十年中国医改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从数据中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医改其实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改革,是一个集医疗的筹资、服务、监督管理以及药品、器材、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全面的改革。
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我们的医改其实就是做这几件事:
一、预防,少得病,不得大病。
二、得病以后得看病,就要建立服务体系,包括各级各类的医院等。
三、病人需要吃药,需要有支付方,就是报销体系等。
我国医改在早期定位是福利事业
基层创收“卖药”的机制改掉了
可以说这些年医改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最大的进展应该是在基层,特别是过去创收“卖药”的机制在基层改掉了。从大的历史数据(现场数据)中我们了解到,1978年中国人均医疗费用只有八个人民币,个人的支付不到20%。其中,国家付了三分之一;社会也支付了一部分。当时的社会就是单位,农村就是集体,人民公社付了40%多。可以看到,当时我们医疗的定位是福利事业,绝大部分费用是由国家和社会给支付了。
随着改革开放,个人的支付在不断地上升,因为政府支付在不断地下降,社会保障体系也瓦解了。所以到2000年时,为什么老百姓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因为绝大部分的费用是由个人支付的,政府的支付不到17%,在全球是排在最低位的。所以,近年来医改非常显著的变化是政府支出不断上升,每年增长速度都是远高于GDP的增长。
原来“药”都被老年人吃了
不要让政府的医保投入变为“药钱”
我们医改在过去五年主要改革的领域在基层,而县级以上的医院没有改。而我们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医保领域,如果县级以上的医院还是旧制度,大家可想而知这个钱到哪里——这个钱变成了“药钱”。所以,由于政府医保的投入,这些年来药品数量增加非常之快。无论是在医院、流通、生产环节,这些数据都表明我们钱到哪里,这些药谁吃了。相比年轻人的健康程度,老年人吃了不少药。
从一组“中国居民医疗消费年龄结构”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建立,老人的医疗费用上升非常之快,所以这些年的药费很多被老人消费掉了。
老龄化到底是成本还是收益?
医疗费用变化来自老龄化+制度转型
我们再谈养老,老人老了以后吃、住这些费用都是可预期、可控的,而最大的费用就是医疗,因为医疗是不可控制的,而要命是不要钱的。所以,老龄化对于我们来说它到底是成本还是收益?
我们知道养老服务业有医疗、健康养生等等。从国际医疗范围来看它的特殊性,人们年轻时医疗费用是比较低的,而医疗费用大部分发生在老年以后,65岁以后。国际研究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大概是年轻人的三到五倍,这是国际的趋势。从日本、台湾发展情况来看,日本在实施老年人口医疗照护以后,费用不断地在上升,台湾也是,在施行全民健保以后,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上升速度远远的高于一般的人口。
我们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经济的转型,生活方式的变化,整个社会都在大幅度变化。这些年我国改革开放副产品——“大家都病了”,老年人“病”的更厉害。所以,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我国医疗费用的变化可能有两大效用:
第一是老龄化,老龄化以后医疗费用增加。
第二是我国制度的转型。我国县级以上的医院还在创收,如果到大医院去看, ICU病房里大都是老年人,并有支付能力,特别是还有比较健康的老年人也出现在那里。
如果把这两种效益算在一起,我国将来医疗支出费用几乎不可控,我们创造的GDP都会放到医疗领域。
如何控制医疗费用?
信息化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胆战心惊”
在医疗的背景下费用在不断地上升,如何来控制这个费用?信息化当然是一个手段,信息化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生产力的变革,它让我们很多过去不能做的事现在都可以做了,但它既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也让人胆战心惊。
我们今天讨论的比较少的信息化问题将会带来什么不利的?它有好的方面,一定还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可能会想,它是创新资源,会不会今天的创新会变成未来的绊脚石?尤其是老年人和信息技术,在养老展厅看一看,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在向老人设计信息技术。就信息技术而言,老人都是在被动的接受信息化。大家有没有想过,信息化是年轻人的,老人对信息化有天然的抵御;对接受信息化,老人他乐意不乐意?他的隐私何在?而现在一切都在透明化,如何来管理这些信息?可能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信息还没有“化”
中国养老模式目标应是什么?
我们现在医疗领域面临主要问题是信息还没有“化”,信息化我认为是信息加管理。我们现在把信息都收取了,信息还是孤岛,如何把它管理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信息化广义的管理主体有市场、有社会、还有政府。我个人认为可能政府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它的监管、标准、预算、评估,尤其是有可能隐患的评估,这涉及到是我们国家现在治理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养老信息化下一步最应该做的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给老人提供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综合的服务。
我特别认同Brain Lee—Archer讲的健康社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确养老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做系统的设计,大框架是哪些?远远不是一个信息化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老年人所有方面。另外所有的设计需要激励、兼容,各个政策之间不能是打架的。
信息化不是目标而是整合
未来:修身养性 无疾而终
信息化仅仅是手段,它不是目标。信息化要做的就是整合,也就是如何将现在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进行机构的互动。
实际上,人的健康是终身的健康。从他生下来开始就应该是健康的,他的一生才会健康。在我国,特别要考虑所谓老龄化对全人类来讲是个挑战。
我们中国有个特色,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医药。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修身养性、无疾而终”,这是最深刻讲养老和健康影响的因素。健康远远不是没有病,它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福利,实际上是你心境的完美状态,应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这些因素融合起来做顶层设计、框架、政策的安排。
我们未来医疗信息化、养老服务信息化应该是基于人群的健康,对全人群的健康监管,让他从出生的就是健康的,活的是久的,老了以后是健康长寿的;修身养性、无疾而终,平静的离开这个人世。(作者:光明网 记者 昕亚)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