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壶里乾坤大:史上最有名55种紫砂壶欣赏 (2) [打印本页]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18:19     标题: 壶里乾坤大:史上最有名55种紫砂壶欣赏 (2)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8 编辑

2016.07.01 14:08

思亭壶:思亭壶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在朱泥壶中,惠孟臣、惠逸公、陆思亭诸家,皆为清代制壶好手。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18:44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6 编辑

扁腹壶:或称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经典之作。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19:08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6 编辑

汉瓦壶: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壶身镌楷书偈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19:34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6 编辑

葫芦壶: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19:59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5 编辑

柱础壶:柱础也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造型稳重而大方,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 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其稳重,此壶型亦一直流传下来。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0:26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5 编辑

一粒珠壶:一粒珠为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所谓“茶禅一味”,品茗需要静心静气,一粒珠带来的高雅意境能给人一种安和的心情。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0:53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4 编辑

匏瓜壶:匏瓜壶也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返璞归真之意。 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苦,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曼生寄情于物,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1:20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4 编辑

孟臣壶: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1:45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4 编辑

汤婆壶:“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 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慕古之情。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2:1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3 编辑

唐羽壶:唐羽壶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或者唐代陆羽之壶。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3:16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2 编辑

线圆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作为圆壶中的经典,被不断地效仿和演绎。圆壶一直是紫砂艺人所衷情的一种器型,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3:45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2 编辑

壶以玉为题,故名“集玉”。整体装饰和谐协调,莹洁圆润,韵味隽永,格调高雅。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4:12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2 编辑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细节的处理倒不重要。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 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 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4:4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1 编辑

僧帽壶: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而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5:10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1 编辑

菱形四方壶:在方壶领域里有句话:“方非一式,方中寓圆”,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让格局硬受限在线条上,要方中不失圆融,圆融中仍保端正。 菱形四方清爽流畅,直形壶嘴出水方便,方形壶把拿捏平稳,此种壶型用于收藏投资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5:43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0 编辑

四方壶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整体壶型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6:02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30 编辑

“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6:4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29 编辑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7:08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29 编辑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 故事讲的是龙王到东海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当地的老百姓非常贫困,但又都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他们,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境。 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老百姓的手里。龙头一捆竹壶正是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27:57


合菱壶:筋纹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纹理,经提炼加工组成。合菱便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优雅写意。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4:35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5:20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4 编辑

菱花壶通体作菱花式,盖身浑然一体,技艺精湛。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5:5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4 编辑

筋纹壶: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壶造型气势饱满,浑圆如玉。花蒂下逐渐展开花瓣,至壶腹处膨胀至极,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壶足亦呈展开状,壶嘴壶把如花茎延伸,自然和谐,成完整玉兰花状。历来为后代艺人仿造,成为楷模。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7:00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4 编辑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作品,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镶、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作者张普泉,制作此壶显示了他的精湛技艺。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7:3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3 编辑

“龙带”的来历是指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整器造型简练大方,古朴雅致,是早期的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8:08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3 编辑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更是人们眼里的爱物,代表着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段便是以竹为主题的经典壶型,壶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 竹寓于壶,更显清雅。似有古风轻轻徐来,又似君子款款走来。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8:34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3 编辑

鱼化龙壶为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9:03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2 编辑


南瓜壶”,以瓜形为壶体,瓜柄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为壶嘴,构思巧妙,雅而不俗,陈鸣远作传世品现藏南京博物院。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49:31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2 编辑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和富贵。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极具自然趣味,枝叶及葡萄缭绕壶的全身,数只松鼠跳跃其间,憨态可掬,惟妙惟肖。此壶真正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0:03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1 编辑


报春原意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 报春壶的壶盖壶把和壶嘴以树木为形,壶身却为圆坛形,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的美丽逼真。特别是壶嘴像劲松一样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代表春天的到来和大地复苏,树木伸开枝干迎接春天。报春壶从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5:49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5:00 编辑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一向深受艺人以及壶友喜爱,尤其受文人墨客的追捧。壶色泽肃穆,泥质细腻适手,乃是纯正泥料所制,紫泥亲茶性极好,因此此壶用来冲泡乌龙、普洱系列都极合适,为生手最爱。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6:23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5:00 编辑

佛手壶最早创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壶的来源,一说要从龙门石窟说起——在龙门石窟博物馆陈列着一纤如兰花的佛手雕塑,作者见此灵感一现,制作出经典器型佛手壶。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6:54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9 编辑


初冬季节,是荸荠收获的时候,黑褐色的荸荠,是孩子们喜食难忘的果实,它附着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么朴素,甚至有些丑陋。然而,一旦用清水洗净,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果肉。 我们久逝的童年美好时光,就这样被荸荠壶勾起,涌上心间。不知蒋蓉大师偏爱荸荠,是否因为那外形丑陋之果,虽出之污泥,但其内心却是一派冰清玉洁。取荸荠之形,塑造紫砂,纳清泉阳羡,涤荡心灵尘埃。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7:27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7-5 04:59 编辑


风卷葵因为其造型简洁明快,曲线顺畅自然,规范的图案以及生动活泼的形态,成为花货的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货自然、生动细腻、生机勃勃的风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顽强以及长盛不衰。
作者: 海燕00    时间: 2016-7-5 04:57:59


印包壶之制始于时大彬,据载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传世印包壶近代为多,形制或正方或长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丰满,折纹自然。
作者: 123    时间: 2016-7-8 11:03:20     标题: 买紫砂壶的四忌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6-7-8 11:05 编辑


图为吴国祥的重霄堂品牌紫砂壶

                     

2016年07月08日07:39      

                                                                                                                        
                 
                                                                                                                             投资紫砂壶虽然成了现在的热门选择,可是买紫砂壶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买紫砂壶不易,买一把称心如意的紫砂壶更不易,要怎样才能挑对紫砂壶?买紫砂壶之前可要看清楚。
  忌假求真:不管买谁的壶,首先应确定“既是其本人制作,又是其代表性作品。
  忌虚求实:如果买不到或买不起“绩优股”似的名家代表作,买紫砂壶的时候就要留意水平较高又处于技艺上升期的中年坯手的“潜力股”作品,退一步,则要关注出类拔萃的青年坯手的“原始股”制品。
  忌抄求意:买紫砂壶不要看重简单照搬、照抄、没有新的创意,只是一味仿制他人、千壶一面的作品。
  异糙求精:紫砂壶造型的特点是多样性。清秀、飘逸、古朴、敦厚、粗犷、明朗等千姿百态的不同造型,仁智各异,没有最好。但是,某一造型的主体、附件和相互的过渡及装饰,能否充分反映该造型的神韵和气度,却是可以评判的。坯手工艺的粗糙和精到,是神韵和气度的支撑。
  以上是买紫砂壶的四点总结,在买紫砂壶时不要冲动消费,一定要理智挑选才能避免走弯路。
  来源:紫砂之家
                         

作者: 123    时间: 2016-7-8 11:06:18     标题: 著名的四大名壶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6-7-8 11:07 编辑

                     

2016年07月08日07:56      

                                                                                                                        
                 
                                                                                                                             树瘿壶

  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
  中华龙壶

  “中华龙壶”是当代著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创意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安祥制作的一款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紫砂鸳鸯茶器,造型构思巧妙,线条舒展,灵动生气、气势磅礴,象征“一国两制”含义,是明代至今壶艺史上的一大艺术杰作。
  该作品是从十多位大师出样最终审定为馈赠国家领导人的唯一作品,并有王光英题字“心系中华”,连战题“宏扬国粹”,陈大章题“中华龙壶,艺术瑰宝”,鲍志强题“紫砂龙壶,艺术杰作”。
  此款国宝级茶壶已被赠予多位国家元首和地区领导人,更被称为“现代国宝”。
  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壶
  “二泉”铭壶

  邵二泉(约1803-1860年),擅长镌壶铭。这把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壶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壶人,但其人已无法考证。
  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壶
  “冰心道人”壶

  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间的紫砂壶。壶体颜色似瓷器中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一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龛外壁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
  壶底款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为清末民初年间紫砂大师程寿珍(1858-1939年)的号。程寿珍制作的紫沙壶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的头等奖和优秀奖。
  来源:头条号 / 淳淳风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